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司法的进一步去行政化,有助于法律公平公正的实现,有利于人民诉讼权利的保障。

  在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徐舍法庭紧紧围绕“审判”中心,提升审判质量、扩大审判公开、建设审判队伍,真正将“审判”塑成了法庭的生命线。

  一心一意提升审判质量

  因为担任过3 年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缘故,徐舍法庭庭长钱叶平对于审判文书和庭审质量的要求近乎严苛。在他看来,庭审和裁判文书是法官所有工作的集中体现和最终成果,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的。

  “就算是一个错别字,也别想逃过他的眼睛。”说到庭长对审判质量的关注,年轻的助理审判员郑清有感而发。尽管已经独立撰写裁判文书近2年,每次交给庭长签发的时候,郑清还是免不了有些忐忑。“他会看得十分仔细,标点符号都会改出来。”郑清说,有时去拿签发的文书时庭长会说一下这个案件庭审时发问的问题不够恰当,节奏走得有些快,让没有准备的他吓了一跳,“我们不知道庭长什么时候会看庭审的录像,但只要庭审不够完美,事后都会被他提醒。”

  事实上,钱叶平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抽看法庭庭审的实时录像,90%以上的裁判文书都经过他的手一一审核修改。“案件的数量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案件没有瑕疵,让审判经得起考验。”在钱叶平的坚持下,整个法庭的审判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全体审判员都自觉查漏补缺,避免审判中的差错和遗漏。新晋的年轻法官更是不敢马虎,每个环节都仔细周到,虚心请教,整个法庭从上而下都充盈着严谨的司法作风。

  2014年底,徐舍法庭的裁判文书和庭审分别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裁判文书和优秀庭审,高质量的审判水平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认可。

  多种渠道扩大审判公开

  司法公开是新时期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项重大内容。作为一个基层人民法庭,徐舍法庭面对基层普通群众,直面社会内部矛盾,审判公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徐舍法庭开庭审理了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因为涉及土地承包政策的调整、村组织的政策操作以及农民的切实利益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直是一个让基层法庭“头疼”的案件类型。“既然不是法庭一家就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那么不妨让大家都来看看,做做参谋。”为了更好面对和解决这类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徐舍法庭特别邀请当地村书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前来旁听案件,让他们了解土地承包合同订立涉及的法律事项,从而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请他们帮着出谋划策。“当基层的力量都汇集到了一起,阻力自然就小了,事情也就更容易迎刃而解。”钱叶平说。

  对于徐舍法庭来说,审判的公开绝不是走过场,做表演,而是让公众直面法庭的审判现场,增加对审判的了解、信赖和监督。庭长钱叶平介绍,徐舍法庭每年都会安排邀请地方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法庭视察参观,旁听法官审理案件,并与他们座谈,请代表委员评议法官的审判表现。平时,只要持有身份证件,经过法庭安检的普通群众也都可以进入法庭旁听。不论是审判流程还是裁判文书,徐舍法庭审判的公开率都达到90%以上。“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我们一律公开,随时可以接受群众监督。”钱叶平严肃地说。

  齐心协力建设审判队伍

  不论是审判质量还是公开程度,审判的中心还在于人。徐舍法庭目前拥有4名审判人员,书记员等辅助人员5名,人员配备整齐,队伍素质强干。

  褚学超是徐舍法庭里公认的调解能手。虽然审理案件的经验还没有资深法官丰富,但年轻的褚学超有一套自己的调解经验。“遇到交通事故或是雇员伤害这类的案件,调解时我会特别的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因为我知道对于这类案件的受害方或家属来说,倾听他们说下心中的苦特别重要,你理解了他们,他们会更加的配合。” 今年以来他审结的133件案件中,其中86件是调解结案或者纠纷得到解决后当事人申请撤诉。与他相对应的是年轻的副庭长汤洁,庭里较为疑难的案件十有八九都会到她手中,这类案件矛盾突出,案情复杂,就是组织双方调解,若没有深厚的法律功底也很难进行下去。“有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的能力太弱,没办法,只能自己暗地里努力学习。”在繁重的办案压力下,汤洁还不断自我增压,进修法律研究生课程,去年已经顺利取得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为了提升法官整体的业务水平,庭长钱叶平也是千方百计为法官们“输氧加压”,掏钱购买业务书籍、打印好资料分发给法官学习充电,组织法官集体讨论案件,来自庭长的关怀,让法官们感受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个人发挥所长,整体提升实力,久而久之,大家发现徐舍法庭的疑案案件“上交”得少了,实地解决的多了,就连周六加班这样的“苦差事”,大家也都按时按点,自觉自愿,从没人说过一句抱怨的话。“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家庭,有些孩子还小,正需要陪伴,但为了庭里的工作,大家都放下了小家。”在他们看来,法庭乃至社会这个“大家”更需要他们。为此,他们甘愿奉献自己所有的青春和力量,不愧于法官这个神圣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