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人民法庭采访,见到两种不同的场景:相同建制的人民法庭、相同的人员组合,表现出的状态大相径庭。一方听令景从、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完成任务坚决;另一方精神不振、作风拖拉、多项工作落后。

  原因何在?在与干警的攀谈中便知,症结出在“带头人”的身上。大多从绿色军营中走出的带兵人无不懂得,得众者不得其心,难以产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凝聚力,很难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诸葛亮有云,“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官兵们无不敬佩有加,同心相随,故七擒孟获,终使孟获心服口服,愿竭力相助。

  有人说,带队伍就是靠权力约束、靠威严治理。细品起来,此言刺耳。“带头人”一味靠“命令”、“高压”等方式部署工作任务,下级或部属大多因等级关系听命出于畏惧,未必能够心悦诚服。相反,“带头人”娴熟掌握服其心方得其力之诀,下级就会发自内心的感动,生发出不令自行的自觉,焕发起冲天干劲与激情,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服其心”方能产生巨力。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发大水冲歪了郑州的一座铁路桥。当时技术力量有限,只能组织上万人用纤绳去拉桥基。拉纤的当天,周恩来总理来到现场,脱下外套便加入纤夫队伍。群众高喊:“总理,不能啊!”总理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 战争年代,我军的很多干部文化程度并不高,也讲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为什么能赢得官兵的信服?靠的是对士兵的一腔真诚以及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表率作用。当年八路军129 师旅长范子侠曾对部队讲:“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着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这三句话竞成了这支部队的精神旗帜,在数次作战中所向披靡令敌闻风丧胆,至今一直被新时期带兵人所敬仰。

  服其心,离不开“带头人”对自身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立起能善下、能容小的好样子。近年来,接触了不少优秀的法庭带头人,他们以个人魅力赢得了干警的尊敬。有位曾荣获某市劳动模范的庭长,他把全庭干警当亲人,凡是新分配或交流到法庭的人员,他除像家长一样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外,还十分注重他们内涵的培养,要求年青干警崇尚阅读,借鉴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精神,珍惜身边点滴时间用于看书学习,通过阅读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确立立身铸魂的坐标。

  一位人民法庭庭长是全国办案标兵,他像“园丁”那样无私地将自己的办案的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向新到庭的后生传授,并把自己多年开庭、调解、裁判文书制作、执行等“绝技”制作成模本供年青法官学习借鉴。近年来有3名新任法官在他的调教下进步神速,人人年均办案达300件以上,并连年被评为办案标兵。这些年青法官面对个人成长,饱含深情地说:“庭长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令我们心服口服,与他一起吃、一起干,一起挥洒青春、一起为目标而战心甘情愿!”一名书记员感动地说,那年她怀孕在身,法庭离城有30多公里多有不便,庭长看在眼里,悄悄地向领导反映将她调换到城里上班待产。当她离开法庭的那天流下了热泪,她对着这位庭长说:“有机会我还想回到这里,做您的部下没做够。”

  以情带人、善下容小,“带头人”不可或缺,这相对于权力因素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当下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带头人”只要以公心爱下级、公平对下级、公道为下级,相信一定能够带领部属一起创造出色业绩,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