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状元郞”
作者:王成玉 朱立龙 发布时间:2015-10-29 浏览次数:2997
盐城市亭湖区法院有一位80后法官,2012年办结案件300件;2013年办结案件320件;2014年办结案件376件且无错案、无发改、无信访,连续三年摘得该院办案“状元”桂冠。
这个“状元郞”叫李东生,非法律科班出身,在人民法庭四个年头干出这番业绩绝非偶然。深秋时节,记者一行慕名走进了他的心海,深深被他的执著而折服。
铁心基层“试金” 追求人生梦想
1980年出生的李东生, 1999年从滨海县城考上大学,填写的第一志愿是法学院,最终被一所工科学院计算机系录取。2003年毕业后以计算机人才被亭湖法院招录从事微机管理工作。儿时当法官的梦想一直在心中萦绕激荡,身在机房不忘初心,聪慧、勤奋、好学的他用5年的业余时间自学了刑事、民事、行政等多部法典,2008年如愿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拿到了烫金的司法职业资格证书。
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2011年亭湖区法院诉讼案件剧增,院党组作出整合审判资源的决断,将综合部门具有审判资格的人员充实审判一线,李东生亦在其中。
“办案首选到人民法庭!”李东生的请求一度曾引起不少人的费解:刚刚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先进个人,为何要到人民法庭吃苦,在行装科如再蹲一年半载说不定就能混个“模样”来。
梦想催生动力!李东生坚信到法庭工作虽然艰苦些,但案件多容易上手,锻炼价值大,不后悔。于是, 铁了心的他走进了盐东人民法庭。
如何迈好执法第一步?李东生是幸运的,汪洋,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是他所在法庭的庭长,更是他心中崇拜的偶像。在与“师傅”同一锅摸勺子的日子里,汪洋恰似“园丁”无私地将自己的办案的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如饥似渴的李东生很快学到了开庭、调解、裁判文书制作、执行等“汪门绝技”,当年就办结300件案件。
盐东人民法庭地处盐城大开发的前沿,管辖范围为盐城法院40个人民法庭之最,2012年以来诉至法庭的新类型案件呈18%的速度递增。面对新挑战,李东生深感人生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成功。为加速能力提升,他给自己勾画了一个求知路径图:立足岗位向经典求教,增加沉淀和积累;见缝插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加钢淬火;建立网上沙龙,与行家为伍、拓展视野。他的同事说:在这些日子里,李东生是拿出了“豁出命”的架势,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看书学习、补强短板。常年每日午饭后从12点40分至13时40分坚持阅读一小时雷打不动。但凡住庭值班书卷是他的挚爱,攻读于夜深是家常便饭。辛勤的付出,带来“质”的飞跃: 2012年-2014年年均办案高达300件以上,件件案结事了,创盐城法院之先。亭湖区法院党组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4年一年间助李东生完成了从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的“三级跳”。院长龚春光说:“这是本院以能力驾驭目标的第一人,破格任用、无可非议!”
勇敢博击风浪 争当改革先锋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在即,作为副职当应全力参与攻坚。”这是李东生与生俱来的性格。
2014年年初。盐东人民法庭被确定为全省法院第一批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先行试点单位。李东生第一时间向庭长请缨,要求担任“主攻”先行。
盐东人民法庭下辖3个镇和1个环保科技城,每年收案逾1250件,李东生根据法庭人员结构、受案特点、辖区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提出建立由主审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的“1+1+1”的审判团队的建议设想,很快得到庭长及院领导的认可。
建立新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审判职能作用,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内在要求,以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为核心,以审判团队管理为形式,促进审判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为能给改革提供可行借鉴,他自告奋勇地担当主审法官,紧紧扭住提升质效这个关节点,作出三点尝试:
--人员分工“扁平化”。他依据“木桶”原理,对新组合人员提出要充分释放个人能量,精心种好各自的“三亩地”。简言之,审判辅助人员(书记员)负责送达、开庭准备、记录及卷宗装订、归档务必精准,不得有误;法官助理负责案件调查、调解、制作一般性的裁判文书力求一位到位,不可延误或重复劳动;主审法官专心于审判核心事务,负责、复杂案件的开庭、制作裁判文书,确保审结案件公正,经得起检验。同时要求三者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同频共振。几乎苛刻“告示”,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助审法官自按新模式“试水”后,撰写调解书初稿35份、撤诉裁定书19份,协助主审法官撰写裁判文书126份;书记员开庭记录、整卷、归档、退费无一差错,为主审法官把握审务全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类案件集中审。今年上半年该庭受理道交、借贷案件637件占总量的53%,李东生对团队负责审理的案件按类别进行梳理,详尽列出庭审时间表在庭外公示栏通告,让诉讼双方早知道、早准备。如盐东镇家庭婚姻、民间借贷纠纷居多,他采取集中开庭审理之策,使同类案件及时得以化解。今年8月该镇东南村诉诸的一起民间连环套借贷纠纷较为复杂,依法判决效果不佳,李东生断然率队巡回到乡镇、社区以案释法,以案明理,使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村委会主任说:“法官下乡集中调解,不仅及时化解村民间的恩怨,而且还能教会群众学法、用法、守法,一举多得,我们十分欢迎。”
--借人之长提质效。李东生利用个人专长,搜集了一大批全国法院经典的裁判文书范例,建立了个人裁判文书制作文档库。平日他喜欢广泛涉猎从中“挖宝”。如审理同类型的复杂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尤对说理、抗辩理由等部分均加以引用和吸收,今年他审理的30余件疑难复杂案件制作的裁判文书速度有明显的提高,且上网后受到行家们的一致好评,其中有3篇被评为优秀裁判文书?。
担当先行、积极探索,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应运而生。2015年1-10月李东生所率团队已办结各类案件390余件,年底有望突破500件。他探索的“随机组合、定向审理、责权统一、监督有序”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法院的肯定。李东生十分感触地说:“勇于担当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重任,强烈感受到职业的尊荣感和事业的归属感,为之奋斗在所不辞。”
怀揣一腔热忱 全力为民解忧
辖区的群众喜欢称李东生叫“东庭长”,之所以这样称谓他,因为他常怀一颗为民心,在办案中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帮百姓所需,深得百姓的敬重。
2014年6月,他的案头放着一份离婚的诉状,男方张某28岁盲人、单身,在小镇开一门市从事推拿维持生计;女方,27岁,系河南农村农家女,患智力二级残疾,在当地一直未能找到婆家。这对先天存有缺陷的弱智人何能缔结良缘?这是双方父母一手撮合的“杰作”。张某的父母整日因儿未婚大为苦恼,请人多方牵线无果。好心人提醒他们不妨到外地找找,兴许能走“桃花运”。半信半疑的张某父母心动了,想到本村有一个小老板在河南打工,便拜托他帮忙。这位本土的小老板果真愿意张罗,终在一天得知河南一农家有女,其父母的心情与张家父母的心情类似,希望女儿远嫁生上一男二女,可以“充喜”获得新生。小老板如实将真实情况告诉了张某的父母,张某的父母暗暗自喜,只要女方愿嫁张家,其他事件都好办。一月后,经小老板牵线,男女双方父母一拍即合,这对智障青年男女领取了结婚证,随后河南女在本地小老板的呵护下千里迢迢走进了张家门,成了张某的新娘。
初来乍到,河南女听不懂当地方言,也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俗。原本是个精神失常的女子,很快就发病了,经常离家出走。张家采取多措仍一筹莫展。打算生子的希望即将破灭 ,张某崩溃了,决定结束这断婚姻,遂一纸诉状送至法庭要求离婚。
经审查,李东生认为这桩婚姻有效,何以了结这段奇婚?李东生犯难了,与女方交谈多次毫无进展。经与公安部门榷商通过验证女方身份证查寻到女方父亲的身份证后,即给其发函请求到庭,知情达理的女方父亲如期赴约。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女方父亲签下谈话笔录,答应负责女儿返乡监护。在此同时,作出由男方支付女方一万元的补偿费用的决定,双方皆示同意,当日“傻姑娘”由其父亲拉着手踏上了归途。登车前李东生前往车站送行,女子父亲拉着他的手说:“没想到你这样热心,真是个少见的好法官。”
今年春节前,李东生接到辖区工业园负责人的电话,浙江一企业拖欠货款20多万元迟迟不还,对方仅提供一个银行账号,但账上无钱,请求援助!企业有难有求必应,这是李东生一贯的作风。眼下拖不得、等不得,当晚李东生带着书记员踏上了路程。凌晨抵达目的地后,他立即赶往房产、车管部门现场查询。当得知这家企业的房产已抵押于另一家银行,且开了一个账户,李东生灵机一动,随即对这家银行实施查封。不愿露面的企业负责人出现了,当即表态欠款一次性付清。当他们返回本城时,已是万家灯火。
只要是辖区群众急需帮助解决的纠纷,李东生都是当日事当日毕。不少乡镇的村民有了纠纷,点名要求李东生处理。有人问他:“如此辛劳不累吗?”他总是微笑地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老汉到庭咨询,得知自已的官司是李东生主审,他连声说道:“这下可好了,是'东庭长'审理,我就放心了。”
热心为民排忧解难,审理和化解案件、纠纷逾1300件,无一件因审判不公被举报,他赢得了百姓的尊重,获得了上级法院表彰。2013年、2014年连续被盐城市中级法院评为“全市法院办案标兵”且荣立三等功一次。
李东生,好法官当如斯,愿追逐梦想迎着东方升起的太阳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