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风建设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作风本身的认识并不准确,有的甚至把作风等同于一些空洞的形式,认为好的作风就是多搞几次声势浩大的形式主义活动,或是多作几次“秀”。这种将作风的认识庸俗化、简单化、虚无抽象化,将作风从工作中“剥离”出来的认识,是对作风建设的极大误解。

实际上,作风是一种形式、内容和效果高度统一的行为表现,它体现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判断一个领导干部作风如何,群众往往首先“观其行”。好的作风,总是促使领导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对人民群众表现出特别深厚的感情,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总是在工作中表现得兢兢业业,身先士卒;总是敢于正视工作中的矛盾、困难与问题,深入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解决群众最急迫的问题。这样的“行”,更多体现的是领导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作风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搞形式主义,欺上瞒下,急功近利,骗取政绩,不是好作风;整天碌碌无为或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也不是好作风。人民群众看的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实效,感受到的是领导决策带来的实惠。如果只有“实干”,没有“善谋”,那么,“实干”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更谈不上会取得好的工作成效。

作风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群众的口碑上。群众的口碑既有对现实的评价,又有对领导干部的历史定位。当形式主义泛滥,让人视眼迷离时;当有人打着发展的幌子,损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时;当一个领导干部风风光光退职后,面临牢狱之灾时,我们只要让群众出来说话就行,听听群众的看法。群众的口碑永远是杆秤,也永远是干部作风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