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者:卜巧莹 发布时间:2015-08-28 浏览次数:2457
8月28日,家住淮阴区王营镇的刘某即将背起行囊,坐着火车,奔赴他乡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被省外一所高校录取的他,学习的是他最喜欢的汽修专业。而在几个月前,他因盗窃罪被淮阴区法院少年庭判刑并缓期执行,在缓刑期间,正是有了法官的帮助和慰勉,他才克服自卑、封闭的心理障碍,勇敢地走上高考的考场。
而他仅仅是淮阴区法院少年庭挽救的众多失足青少年中的一名,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回归社会,再次犯罪率为0。
唤醒,沉睡“天使心”
近年来,该院不断创新方式,努力擦亮青少年维权的审判品牌,在未成年缓刑犯中成立“一滴水”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他们到火车站、汽车站、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为出入火车站、汽车站的旅客提供服务;与敬老院的老人谈心,帮其修剪指甲,打扫卫生,让他们在劳动与付出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在与孤寡老人的谈心中唤醒心中沉睡的爱,28名缓刑犯在长期的浸润下脱胎换骨。
“在奉献和服务中,我深深感到一名年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自己过去做的错事就得去自己承担”,一名曾犯聚众斗殴罪而被判处缓刑2年的小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完成蜕变,已经在一家机械厂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仪式,保护孩子们不被“重提”的隐私,帮助人生“封回路转”。少年庭庭长郭云红定期地领他们来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漂母祠、东方母爱公园等地方,对失足少年们进行爱国主义和感恩文化的教育,从少年犯到少年“范”,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倾注了法官太多的心血。
留守,从不让你寂寞
婧婧是西宋集小学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她收到了一件“意外的”礼物--一台电子琴。
原来,少年庭吴振宇法官在一年前来到学校做法制讲座,结对帮扶时,就提前收集了一些留守孩子们的“微心愿”。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婧婧写下的梦想,就是可以弹琴唱歌学习音乐,法官们自发捐款帮助她圆了幸福的“音乐梦”!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亲情比较缺失,该院开展“法官妈妈在行动”以及“救助圆梦”工程,为他们送去亲情和关爱,并坚持常年资助新渡乡、南陈集镇等6名贫困儿童。很多收到帮助的孩子在母亲节寄来了感恩的贺卡,那一字一句亲切的“法官妈妈”、“法官爸爸”,包含深情与感恩。
同时,该院针对暑期幼女被性侵犯案件的高发形势,通过编写《少女自我保护手册》、《致女生家长的一封信》等画册资料,联合区关工委、妇联、团委,开展“护花行动”。少年庭全体法官走入学校、街头、社区、村庄通过开展家长课堂、女生悄悄话、法制讲堂、狼来了等活动,切实加强了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情深,在每一个细节
“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能量,坦然面对曾经的自己并走出过去,重新拥抱这个世界。寒冬很长,但春天终将来临!”
收到法官妈妈郭云红的来信,16岁的小谦泪流满面,他发誓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而之前暴戾的他,是因为长期怨恨父母离异、贫穷破碎的家庭而冲动之下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该院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对需要心理介入的孩子和家庭进行心理疏导,聘请20余名热心社工担任社会观护员,并参与案件调解。审前的“诉讼明白信”、社会调查、判后的“法官寄语”和定期的亲情回访,“一对一”的联动帮教,无数个关爱的细节贯穿在青少年审判的始末。该院在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理中,紧扣庭前、庭中、判后三个环节,不断健全机制,延伸审判职能,始终贯彻教育感化为先的策略。
情到深处别样红,在该院长期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下,未成年人犯罪服判息诉率达100%,先后多年被评为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和省级“青少年维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