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张某是一个离家多年的丈夫。七年前,被告王某还是原告前妻的闺蜜,七年后王某已经第四次被张某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审理中,张某无数次电话、寄信给承办法官法官,表达了结束这段婚姻的坚决和迫切,也隐隐透露出在这多年的离婚拉锯战中,不仅张某自己深陷离婚的纠葛,张某的父亲等也因此纠缠其中,小夫妻的矛盾已经转化成大家庭的矛盾。王某则坚决表示张某离家出走多年,对家庭完全不负责任,如果法院判决离婚,就是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她会抱着孩子从法院楼上跳下来。同时张某的父亲在案件刚刚立案就来信,表示张某是始乱终弃的“陈世美”,如果法院同意他的离婚诉请,就是对这种行为的纵容,他将进京上访。

  为全面了解案件事实,法官除了对夫妻双方婚姻、感情、子女等进行常规调查以外,还多次与原告张某的父亲、母亲、兄妹等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了解到张某的父亲已经年近70,早先知道儿子要离婚和现任妻子王某在一起,张某的父亲执意反对,认为是道德败坏。谁知道儿子与王某结婚之后,两人的感情很快降温,甚至到了无法共同生活的地步。张某为此离开家到外地工作,留下王某和孩子在家中与二老共同生活。年长日久,张某的父亲逐渐认可了王某。对于儿子要求离婚,张某的父亲不理解,声称除非张某回心转意,否则就不许儿子回家,并会将自己名下唯一一套房产给儿媳王某居住。张某的母亲、哥哥以及妹妹,在张某为了离婚离家出走以后,一开始自然是希望张某能够回来、希望小夫妻可以和好,但是随着旷日持久的离婚拉锯战,心态也开始各有变化,在张某的父亲坚决表示支持儿媳,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以后,大家庭里龃龉渐生,原被告双方小家庭面临解体的同时,大家庭的矛盾也是一触即发。

  作为离婚案件,原告张某坚决要求离婚,被告王某也认可双方因感情不和已分居很多年,不能感受到张某关心照顾,已被这场婚姻拖得疲惫不堪,双方对小孩子由女方抚养也没有分歧,财产方面双方无房无车无存款,从法律角度要对这个案子作出判决并不难。但是简单的一纸判决镇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这个案件背后,是一个充满积怨的家庭,为了更好地缓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法官几乎与该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打过交道。这个家庭当中,只有张某的父亲不同意离婚。张某的妻子王某其实早已不留恋这个婚姻,更多的是心中有一股怨气无法平息。张某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希望张某尽早离婚解除大家的痛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某为了参加诉讼,回到家中,与王某发生口角后,王某通知了张某的父亲,张某父亲到场后与张某发生严重的冲突,并持木棍将张某胳膊打成了骨折。张某随即至派出所报案,并声称要将父亲告上法庭。而其父亲则称老子管教不听话的儿子天经地义,还写了洋洋几大张信纸的上访信声称要寄到中央。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小家庭,张某的情绪逐渐由焦虑变为狂躁,张某的妻子王某在工作单位受到了张某上门惊扰,其对这个婚姻也是疲惫不堪。大家庭,张某的父亲和母亲开始吵架,张某的哥哥、妹妹与张某的父亲已经反目,声称父亲如果再执迷不悟,他们会带着母亲离开,不再认这个父亲,同时为了保护母亲的财产权益,不排除会将父亲告上法庭。

  审理中,法官反复的找张某的父亲谈话,另一方面对张某父亲的情绪表示理解,在谈话中注重倾听,让其充分表达,通过倾诉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对立。另一方面进行法律释明,阐明法院审理离婚主要根据原被告双方的夫妻感情来判决,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其实双方都希望解脱。在与王某的谈话中,法官在注重倾听的同时引导她妥善梳理自己的情绪,尽快从婚姻破裂的阴影里走出来,理智地面对今后的生活。法官也多次与张某的哥哥等人进行沟通,劝说他们对家人多一份理解、包容,遇事多沟通,才能帮助张某妥善处理好离婚事宜,帮助父母亲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避免矛盾扩大升级,一起努力使这个大家庭顺利度过这个风波。

  法院最终判决张某与王某离婚的一刻,张某当场情不自禁地落下泪,而王某也露出了释然解脱的神态。其实不止两名当事人,这个判决应该让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都舒了一口气。张某的父亲在宣判时没有到庭,但是几天后他给法官打来电话,表示虽然依然觉得不情愿,但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并不符合他的本意,他愿意接受现实、接受判决。而张某则将一面锦旗送至法院,感激法官为这个家庭的和谐花费的心血。一场旷日持久、剑拔弩张地离婚拉锯战平静结束了,说好的进京上访、抱孩子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