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案时的坚守正义,到庭审前的反复协调,再到庭审中的高效推进,是你们用一言一行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近日,南通通州法院兴仁法庭的收件箱里出现了一封从青岛寄来的感谢信。而这封感谢信的背后,是一场跨越600公里的维权之路。

2022年,一场网络诈骗让郭女士12万余元的积蓄付诸东流。经查询,其中5.8万元流入张某的银行账户,后又层层转出,张某由此获利。2023年4月张某因帮信罪服刑,但这笔损失却始终未能追回。这让生活本就拮据的郭女士,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得知张某刑满释放后,走投无路的郭女士一纸诉状将其诉至兴仁法庭,期盼能拿回这笔钱。

案件受理后,郭女士心里满是忐忑:自己远在青岛,往返南通参与庭审的路费和时间成本难以承担,而被告张某下落不明,案件会不会就此陷入僵局?让她没想到的是,承办法官洪峰的审判团队早已行动了起来:为了联系上张某,他们多次奔赴张某老家及所在村委会,一遍遍打听、一次次沟通,最终通过村干部成功与张某取得联系。当得知张某愿意积极到庭处理时,郭女士的心中燃起了第一缕希望。

考虑到郭女士的实际困境,洪峰当即决定以“线上庭审”打破空间阻隔,减轻郭女士诉累,让她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诉讼。可谁知开庭当天,因突发网络瘫痪,郭女士无法正常连线。就在她心急如焚时,法官助理及时打来电话安抚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诉求。通过电话沟通,法官敏锐捕捉到双方的真实意愿:张某并非不愿意承担返还责任,只是经济拮据而力不从心,但他表达了还款意愿,提出希望能用自己的工资收入慢慢偿还,而郭女士也一再表示体谅到张某的不易,知道张某因服刑已经体悟到过错,愿意给年轻小伙子一个机会。

找准矛盾症结后,法官和法官助理成了双方的“沟通桥梁”。他们一方面耐心向张某释明法律规定,讲清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严重后果,引导他正视责任;另一方面,也将张某的实际困难和诚恳态度如实转达给郭女士,细致解读分期还款方案的可行性。经过一轮轮的电话沟通,最终在第二次庭审前促成双方达成了分期赔付的调解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