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搬迁陷僵局,“代为履行”破困难
作者:句容市人民法院 刘明星 发布时间:2025-11-27 浏览次数:115
烈日下的一片工业厂区里,巨型水泥罐早已停用,废弃的机械设备与工业废料堆积如山。这片土地,本应是活力的源泉,却因一场漫长的租赁纠纷,陷入了“沉睡”。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家无力支付租金、更无力搬迁的公司说起。
困境:一道债务与搬迁难题
故事始于一份未履行的判决。申请执行人句容市某建设有限公司,迟迟未能收回其受托管理的国有租赁场地。原因在于,被执行人江苏某材料有限公司已陷入债务漩涡,作为被执行人涉及的案件高达70余件,债务总额约5300万元。
更棘手的是场地现状:大量沉重的废弃机械设备、大型水泥罐及工业废料,使得搬迁工作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被执行人无力履行,导致场地被长期占用,租金无法收回,国有资产的闲置与流失风险与日俱增。
破题:一项创新方案——“代为履行”
面对法院自身人财物有限的客观情况,直接组织搬迁并非最优解。经过审慎研究,句容法院创新思路,决定采取“代为履行”方案。
具体而言,法院函询申请执行人后,由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专业的搬迁公司具体实施,法院则负责全程监督与协调。所产生的代为履行费用,未来将从被执行人的财产变卖款中优先扣减。这一方案,巧妙地整合了社会专业力量,为解决复杂执行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攻坚:一场历时三月的协同作战
方案确定后,真正的挑战才完全显现。时值夏季,执行团队不仅要克服高温暴晒的天气,还要应对梅雨季节导致的场地泥泞。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地搬运,更像是一场精密的手术。面对大型设备和工业废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安全监督。
句容法院的法官和法警们,没有因为“代为履行”而当起“甩手掌柜”。他们频频出现在现场,协调进度,监督安全。在句容法院的统筹下,法官、法警持续跟进,并在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助下,历时近三个月,最终将这片沉积多年的场地彻底腾空,顺利交付给申请执行人。
从夏到秋,这场艰苦的“战役”终于告捷。当最后一批废料被清运走,这片被“冻结”的土地,终于重见天日,顺利交还到了申请执行人手中。与此同时,因该材料公司确已资不抵债,法院已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将其移送破产审查,通过法治化方式对剩余债务进行处置。
意义:一种盘活资产与创新机制
本案的成功执结,不仅直接解决了这起棘手的租赁合同纠纷,其意义更在于:
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让闲置资源得以释放,为地方政府后续引进新项目、盘活经济扫清了障碍。
创新了执行方式:“代为履行”模式,为解决类似不宜由法院直接出面的大型、复杂现场执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提高了执法质效:有效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弥补了司法资源有限的短板,实现了执行效果的最大化。
句容法院通过这一创新实践,展现了司法智慧与担当,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