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之年,他交了十万元的党费
作者:溧阳市人民法院 郑卫平 蒋婷婷 孟可 潘竹茹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577
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洒下一地碎金。
聂尚义背着斜挎包,缓步走进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办公室。他慢慢从包里掏出布袋子,接着从布袋里拿出黑色塑料袋,解开层层包裹,原来里面是崭新的10万元现金。
聂尚义今年91岁,是溧阳法院的退休法官。他用布满老年斑的手从袋子里捧出10万元现金递给法院工作人员。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眼神有不容置疑的坚定。这10万元人民币,是他坚持要交的一笔党费。
入党时特别自豪
1951年,聂尚义踏上工作岗位,就职于溧阳县别桥供销社。工作没多久,他就萌生了入党的想法。
“第一次申请入党,组织上没有通过。”聂尚义回忆道,“优秀的人有很多,没通过说明我还有不足,但我心里那股劲儿没散,反而更想入党,只能更努力地工作。”
这份对党组织的忠诚与热爱,贯穿了聂尚义的一生。
聂尚义兴奋地谈道,他入党前认识一些党员,他们分布在供销、农技、文教等一线岗位,是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先锋队”。聂尚义记得,供销社有位老党员会计,每天天不亮就赶到仓库清点货物,打算盘的声音清脆利落,一分一厘从不出错;农技站的党员技术员,总是卷着裤腿赤脚踩在水田里,手把手教农民育秧防虫;有一位在小学教书的女党员,晚上常自费点着煤油灯给孩子教课,嗓音沙哑却依旧温和。
那些党员像一盏盏灯,不耀眼,却照亮一方。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计得失的付出和朴素坚定的信仰。聂尚义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他不止一次对自己说,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1955年,聂尚义终于握拳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那一刻,他激动得手心出汗。他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他常说:“全县才发展十几名党员,我能成为其中一员,是光荣,更是责任。”同年,聂尚义通过基层选拔进入溧阳法院。
法律对聂尚义而言是全新领域,但他毫不畏难。单位组织职工学校早晚学习,他从不缺席。没有系统教材,他就手抄法条,一字一句地啃;没有老师,他就追着法官问,把每个案例都当成活教材。有位老法官带他处理一桩案件,为核实一个细节,他徒步20多里山路,找多位村民谈话,直到事实水落石出。
聂尚义白天跟着法官办案,晚上挑灯自学,很快熟悉了刑事案件审理的程序,掌握了刑事案件审理的要领。不到3年,刚满24岁的他已成为刑事审判的主力。
粗布里的峥嵘岁月
建国初期,物资极度紧缺,布料定量供应。聂尚义进法院不久,法院就给他发了一块长宽各三尺的粗布料。那块布料没有任何裁剪和缝合,耐磨、便携、实用,这对于需要经常下乡的法官来说至关重要。
用粗布仔细裹好卷宗和法律文书后,他蹬上老式自行车,颠簸在乡间土路上。溧阳的夏天是闷热的、潮湿的。每次暴雨之后,原本颠簸的泥土路变成了一条长长的“沼泽”,自行车轮很快被泥泞裹住,再也转不动。这一路,一会儿人骑车,一会儿“车骑人”。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就用脖子上挂着的毛巾擦拭。
“剃头的来了!剃头的来了!村里的孩子看见这个用蓝色粗布包裹行囊的人,总以为是走村串巷的剃头匠,他们欢呼雀跃地围上这个新面孔。面对围上来想要理发的“客人”,他停下脚步,笑眯眯地回答:“我不会。”
他不会剃头,只会用法律为人们修剪生活的不公与芜杂。
在露天的“法庭”上,几张学生课桌拼成审判台,铁皮的三角立牌上,“审判长”三个字在阳光下闪光。尽管没有法袍与法槌,但人们仍能感受现场的庄严与神圣。
因为路途远,聂尚义常常需要在村里过夜。当时经济拮据,家中有空房的村户很少,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他都尽量自己解决,学校的教室、储粮的仓库都留下过他的痕迹。冬天,他蜷缩在稻草垛里,数着天上的寒星;夏天,他忍受蚊虫的叮咬,听着田间的蛙鸣。那陪伴他的粗布此刻又成了被子,包裹着他疲惫的身躯,也包裹着一个年轻法官对法治的信念。
“那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没什么苦不苦的。”聂尚义常这样说。1960年,聂尚义调去了县委,后又辗转多个单位,他始终保持党员的本色和干劲。在民政局做优抚工作,他的手传递着党和国家对烈士家属的温暖;在监察委员会,他的眼睛辨别着干部队伍的纯洁。1979年,他重回法院工作。
长年累月俯首卷宗,聂尚义的右眼慢慢失去了光明。医生说是过度劳累所致。右眼失明后,聂尚义并未消沉,他拿起放大镜,用左眼仍孜孜不倦地工作。
他并不是第一次交纳大额党费
在法院工作期间,聂尚义承办过约600件案件,曾获评先进工作者,1995年退休。问及成绩从何而来,他语气诚恳:“有个人的努力,有同志的帮助,更有组织的关心培养。”聂尚义记得,他生病时领导带着同事来看望,安排顶岗让他安心休息;每次工作调动,组织都耐心谈话,肯定他的付出,也指明新岗位的责任。
今年的秋天,聂尚义交了10万元大额党费。问起缘由,聂尚义语气平静:“党和国家给我的已经很多了。”
这并非他第一次交纳大额党费。
2008年汶川地震,电视里的灾情画面让他几夜难眠。他看到废墟中的孩子、逆行救援的战士,心如刀绞。“我上不了一线,但得做点什么。”他取出积攒的3000元交给组织。他一再说:“钱不多,是我一份心意。”
2020年抗疫期间,聂尚义每天守着新闻,看到医护人员一身疲惫,看到社区工作者奔波送菜,他坐立难安,只身去银行取了8000元,再次作为党费上交。他很平静地说:“他们在前线拼命,我在后方尽点心。”
在聂尚义家中,保存着多次交纳大额党费的凭证。家人说,每次交完党费他都难掩脸上的笑意,眼神里透着满足与欣慰,像是完成了重要心愿。聂尚义再三表示:“自己多次交那么多党费并非个例,溧阳好几个退休老干部都这样做,不值一提。”
从青涩向往到皓首不移,聂尚义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党员的初心与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