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法院:“善道文化”助力为民司法
作者:盱眙县人民法院 费尤祥 周天保 发布时间:2025-11-06 浏览次数:186
——让“善调”“善待”“善护”融入审判执行工作中
江苏盱眙是管仲、鲍叔牙“管鲍分金”所在地,今天还有管仲、鲍集两个镇,传承着君子之交“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盱眙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其在位期间推行“孝道”政策,倡导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这种传统在盱眙延续至今,成为地方德治的重要基础,所以盱眙又古称“善道”。盱眙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丰富发展“善道文化”,用“善调乡村”“善待留守儿童”“善护山水”,为司法为民添薪助火。
多元解纷,构建“善调乡村”机制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盱眙法院构建“善调乡村”机制,将110指挥中心、12345热线服务中心、信访维稳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与“一码解纷”智调平台互联互通,全方位构建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闭环式矛盾纠纷调处新模式,使智慧服务、智慧调解、智慧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社会治理新要求,深化“法官进网格”创建活动,坚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按照“审务进社区、法官进网格、当好八大员”工作部署,依托辖区各镇街(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以及2个商会设立15个“审务工作站”,利用各村居网格员具有熟悉社情民意的工作优势,将在职正式干警按照“1+X”模式划入全县600多个村居网格,与村居网格员实行无缝对接。在具体工作上,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方法,推动“网格+协助送达”“网格+协助诉讼”“网格+协助执行”,畅通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诉前调解渠道,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诉前调解”工作目标。为拓展“善调乡村”内涵,在马坝镇、淮河镇设立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站,畅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解的工作通道,让“善道”文化与诉前调解相辅相成。去年以来,干警“走进”网格4000多次,为2100多件诉讼案件送达调查提供了方便。执行法官在网格里,摸排掌握执行案件财产线索300多条,人员下落线索100多条,为150多件执行案件办结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定期到社区开展指导调解、民情了解、信息收集、法律宣传、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今年1至9月份,先行调解成功2190件案件,成功率达30.08%,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德以润心,“善待留守儿童”
盱眙现有在外务工人员近30万,留守儿童成为社会问题,盱眙法院通过调查,在已经审结的涉少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是留守儿童的占比较高,于是把善待留守儿童作为法佑他们的根本,为此,盱眙法院启动“小苹果”成长之护航工程,构筑起未成年人成长的“防护林”。从2014年发出全国首份关爱留守儿童《督促令》,到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当天,向一名因犯罪被判刑的未成年人的父亲发出全国首份《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再到常态化开展“订单式”普法活动,结合未成年人特点,灵活开展法治讲堂、法院开放日等普法教育宣传活动。
为充实“善待留守儿童”内容,盱眙法院联合县妇联、团县委、关工委、教体局签署家庭教育工作联动协议,落实一案一指导和问题跟踪制度,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合力,全力构筑共建共治、齐抓共管大格局。相继在河桥镇、官滩镇、管镇镇、黄花塘镇等4个乡镇设立留守儿童教育维权基地,其中在河桥镇黄龙村设立的法制教育基地是省内第一家山区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法官到基地开展“陪你一起成长——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主题绘画展、“说句心里话—致父母的一封信”“与留守儿童一起牵手未来”等关爱活动,这些活动密切了留守儿童与法官的关系,留守儿童亲切地称呼法官们为“法官妈妈”。每逢节假日,该院都会组织“法官妈妈”们到留守儿童家中和学校,送去慰问品和关爱,这一系列活动升华了善待留守儿童文化底蕴。
今年4月21日,在世界读书日前夕,马坝法庭的干警们带着宪法、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走进穆店中心小学,把严肃的法律条文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成长盾牌”。
“这堂课太有趣了,我们学到了好多法律知识,以后遇到校园欺凌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旧铺小学的孩子们,在听“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法治课后兴奋地说。
象这样的“订单式”法治教育活动,去年以来,已开展41场,覆盖辖区多所学校近万名师生。
尚法严管,打造“善护山水”样本
盱眙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山水城市,盱眙法院依托洪泽湖环境资源庭设置在盱眙的优势,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善护山水文化,探索构建“保护、打击、预防、修复、联动”五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切实筑牢盱眙山水保护司法屏障。在推动善护山水文化当中,注重把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拓宽环境资源审判的工作空间。
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占用耕地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审判中,把环境损害和修复程度作为量刑参考因素,促使被告人自愿缴纳生态修复费用或自主采取修复措施。2019年7月以来,先后判令310名刑事被告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累计补种树苗13000余株,放生鱼苗400万余尾,缴纳修复基金1600余万元。结合区域性生态环境特色,推动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执行一体化基地,促进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和司法辐射效应。在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建立全国首个矿山修复基地;在洪泽湖湿地观鸟园建立全省首个野生鸟类生态修复基地。善护山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党委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级参与。为此,盱眙法院主动强化内外协同、优化分工协作、深化宣传引领,密切与辖区检察、公安、生态环境执法机关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全国首个凹土协同保护机制,被写入省高级法院工作报告;与宿迁市泗洪县检察院等4家单位签订《生态复绿管护合作协议》,督促刑事案件被告人全面履行树木补种及看护义务,保障受损生态环境真正得到修复。主动向社会公开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果,先后举办新闻发布会8次,发布典型案例22个,编发《洪泽湖流域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6期。去年公开审理非法猎杀“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案,被写入省法院年度工作报告,并入选第十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工作动态被最高法院微信公众号推转,《做深做实环资巡回审判制度》获评江苏环境司法改革十大典型事例。不久前,省法院发布了一批全省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建设典型事例,该院报送的《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矿山修复基地》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