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调解”破解22家企业危机
作者:睢宁县人民法院 赵倩 邱熙语 发布时间:2025-11-06 浏览次数:284
“公司账户快没钱了,这笔货款要是收不回,下半年工资都发不出!”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某语气急促。“我们也被拖欠了30多万,多次联系对方都没回应,只能来法院试试。”外地企业代表王某也愁容满面附和道。
原来,某洁净技术有限公司因市场波动、决策失误陷入绝境,濒临破产,拖欠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的买卖合同款项,涉案金额巨大。这些企业里不仅有本地企业也有远道而来的外地公司,不仅关乎企业生死,更牵动着睢宁县的营商形象。
睢宁法院王集法庭立案后,多家原告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冻结洁净公司名下存款或等值财产。承办法官鹿一琳了解案情后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紧迫性:“必须迅速行动!一旦该公司正式破产,这些原告的债权很可能‘打水漂’。”
考虑到原告多为外地企业、往返办事不便,审判团队打破传统保全流程,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上,法官助理通过视频连线,逐家指导外地企业完善保全申请书、上传合同原件等材料,省去企业奔波之苦;线下,鹿一琳第一时间对接属地政府对洁净公司展开资产清查。
经调查发现,洁净公司虽已停工,但厂房内仍存放着数值较大的物料与生产设备。“这些资产要不及时管控,很有可能因处置不当或长期闲置导致资产贬值,到那时候就算保全也无济于事。”鹿一琳当机立断,迅速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确保在案件审理期间资产安全保值。同时,她还通过法院关联案件检索发现,其他政府部门正处理多起与该公司相关的纠纷,当即主动协调沟通,实现案件信息共享、处置步调一致,避免出现“各管一摊”的混乱局面。
财产保全稳住了“家底”,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让双方坐下来谈。鹿一琳心里清楚,“要是简单判了,洁净公司没钱还,原告拿不到钱,结果还是‘双输’。”于是,她决定优先推动调解,主动当起“和事佬”,开启了多轮调解。
第一次调解,双方刚坐下来就剑拔弩张,“钱欠了那么久,必须一次性付清欠款!”原告方态度坚决。“公司现在真的很困难,一次性还根本不可能!”洁净公司负责人面露难色。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刚开始就陷入僵局。
面对僵局,鹿一琳改变策略,对双方逐一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她耐心安抚原告焦虑情绪,帮助他们理性评估风险,引导提出合理诉求;另一方面,向被告透彻分析拒不还款的法律后果,阐明调解对企业的积极意义,督促其主动承担还款责任。
“调可以,你这说的还款金额和还款期限我不赞同”“这时间太长了,我等不起”……,调解过程中,双方在还款期限、金额等核心问题产生巨大分歧,调解多次被迫暂停。
面对此种情境,鹿一琳组织多轮调解,反复在双方之间沟通斡旋,一点点摸清底线,努力寻找双方最佳利益平衡点,不断优化调解方案。终于,经过数轮艰苦协商,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最终,这批涉及22家企业的批量案件,以9家原告撤诉、13家原告当庭达成和解协议告终,实现“零判决”结案。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结果,还不用走冗长的诉讼程序,太感谢法官了!”拿到和解协议时,一家外地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这批商事案件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高效维护了22家企业的合法权益,更让陷入困境的洁净公司重获生机,真正实现了保护债权、挽救企业、稳定经济的多赢局面,为睢宁县优化化营商环境写下了生动的司法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