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纯净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怎样实现暖企护企之道?盱眙法院“四个”做法得到“点赞”!

筑牢安全屏障 让企业“安心经营无顾虑”

去年以来,盱眙法院主动回应关切,切实强化举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刑事预防打击功能,加大对虚开增值税发票、合同诈骗以及涉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税收征管中的贪污受贿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审理力度,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严”字当头惩处犯罪。审结虚开增值税发票、合同诈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案件2件,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犯罪案件1件。

“准”字发力化解风险。聚焦房地产、金融两大企业关切领域,妥善审理涉房地产案件115件,最小限度影响企业经营;组建金融审判专业化团队,用“集约化、模块化”模式审结金融借款合同纠纷677件,让金融债权快速兑现,也帮企业厘清债务“轻装上阵”。

“活”字破局盘活资源。加大破产重整和解力度,运用出售式重整、租赁经营、重整式清算等方式,推动46家企业转危为安、重获新生。稳妥推进破产清算工作,对于不具有救治价值或救治无望的企业,及时通过清算程序加快市场出清,引导37家企业有序退出市场。针对企业落地“用地难”问题,探索建立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机制,今年已清理低效闲置工业用地473.02亩、工业厂房7.38万㎡。其中,江苏某汽车零部件公司的闲置地块,经法院司法处置后引入江阴某环境科技公司10亿元高性能纤维项目,80.6亩工业用地“沉睡”变“苏醒”,既为新项目腾空间,也为县域经济添动能。

秉持公正标尺 让市场“有序竞争无偏差”

守牢契约精神“生命线”。充分尊重企业意思自治,审结各类合同纠纷5176件、涉案标的25.50亿元,不轻易否定合法合同效力;妥善审理某消防工程设备公司与某机械公司超千万土地厂房转让纠纷,依托产业链党委“党建联席会商”机制,厘清违约责任后促成调解,既保住企业合作关系,也维护了交易秩序。

规范企业治理“内循环”。妥善审理涉公司决议效力、股东知情权等纠纷27件,制裁大股东滥用权利行为;审结股东侵害债权人利益纠纷12件,防止“逃废债”损害市场信任;面对某服饰公司、某油品公司40余件群体性劳动争议,不简单“一判了之”,而是推动劳资双方和解,既保障劳动者权益,也帮企业避免“赔偿压垮经营”的困境。

畅通优胜劣汰“主渠道”。发挥“执破融合”团队效能,新收破产案件32件、审结5件,对小微企业破产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率达93.55%,大幅缩短审理周期;研究制定《企业破产案件涉生态环境问题处理指引》,探索“绿色破产”模式,让破产企业处置既算“经济账”,也算“环保账”。

提速降本解纷 让维权“省时省心少跑腿”

凝聚合力“止纠纷于庭前”。联合县委组织部推出“法链红盟 法润新兴”行动,构建“党建+业务”解纷闭环,为企业化解土地抵押、合同纠纷等难题32项;在县综治中心设“建设工程案件调解工作室”,驻点调解48件工程纠纷,商事纠纷调撤率跃升至30%。

速裁快审“减流程提效率”。深化“分调裁审”改革,对简单商事案件适用“门诊式”庭审、要素式审判,批量案件指定“领办人”;联合县纪委、国资中心出台国企纠纷化解意见,引导国企通过调解维权,既保护国有资产,也节省诉讼时间。

强力执行“兑权益不打折”。开展“淮执砺剑”专项行动,凌晨出击、节前攻坚,执结涉企案件513件,为企业实现债权1.13亿元;专项清理党政机关、国企拖欠民企债务,推动6件案件主动履行,4件报请市法院提级执行。

升级便民服务 让司法“触手可及有温度”

“一站式”服务让当事人“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在县企业服务中心设立集咨询、立案、调解、开庭等功能于一体的非公企业法庭,今年已受理涉企案件416件、开庭近600次、提供法律咨询300余次,成功化解94件纠纷。

“精准送法”让经营主体“防风险于未然”。组建“法官+产业链+人大代表”法治特派员队伍,走访企业11家、商会5家,开展法律宣讲6次;联合人社、总工会发布“企业用工风险提示二十条”,一场“用工风险防范”讲座吸引100余名企业管理者参与,帮助企业提前“踩刹车”。

“阳光司法”让企业家“明明白白知权利”。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邀请企业家旁听庭审,把法庭开到园区、企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典型案例13个、普法短视频6个,为企业划清“行为红线”,明确“维权路径”。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惩处犯罪到化解风险,从公正裁判到高效执行,盱眙法院始终以法治之力筑牢发展之基,既彰显司法的刚性,也传递护企的温情。这条暖企护企之道,正让“龙虾之都”的招牌更加闪亮。未来,盱眙法院将持续释放司法“吸引力”,助力更多企业在这里扎根成长、共赢未来,共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