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垒护小微 司法暖流润心田
作者:兴化市人民法院 张子逸 发布时间:2025-10-23 浏览次数:797
金秋艳阳下,江苏某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负责人老王看着新下线的设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几个月前,他还在为一笔被拖欠的400多万元货款而彻夜难眠。正是在兴化法院的依法保护和有力介入下,这家小微企业才终于迎来了转机。
事情始于3年前。当时,老王的企业与东南某地知名文旅公司签订供货合同,为其重点项目供应专用设备。对方提供的格式合同中隐藏着这样一条:“付款以甲方收到第三方款项为前提”。忙于生产的老王未加留意便签下合同,没承想这一条款竟成为日后追款路上的“拦路石”。
设备按时交付并验收合格,文旅公司已将设备投入使用并产生可观收益,却始终以“上游未结款”为由拒绝支付货款。科技公司现金流濒临断裂,工人工资、原材料款项均无法落实,老王深感无助。
“这分明是将风险全部转嫁给我们小微企业!”在兴化法院的庭审中,老王情绪激动地说道。而被告方律师仍坚持称“合同有明确约定”。
关键时刻,兴化法院依法履职,承办法官细致审查案件后当庭指出:“该条款利用优势地位设置不合理条件,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中小企业,明显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按照民法典规定,其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该约定条款无效。”
经审理,兴化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文旅公司必须向科技公司支付设备款4332273元及逾期付款利息。这一判决不仅为企业挽回了巨额损失,更彰显了司法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坚定立场。
宣判当日,老王激动地接过法律文书,由衷感叹:“法院为我们小微企业撑直了腰杆!”
案件判决后,细心的法官举一反三,梳理了近年来的同类型案件,及时开展案后答疑工作。依托自主研发的“护企宝”小程序开设专题课堂,在线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条文,并以案释法深入剖析“背靠背”条款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同时,法官们主动走进企业开展线下普法讲座,为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法律指导,帮助企业增强合同审核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该案例及后续普法活动在当地民营企业中引起广泛共鸣。许多企业家表示,兴化法院的判决和普法举措增强了他们应对“霸王条款”的信心和能力。正如承办法官所言:“司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个案公正,更在于通过裁判明确规则、引导市场建立公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