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法院:定作合同起纠纷,耐心调解促双赢
作者:沛县人民法院 贺雪 李玺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次数:271
人民法院肩负着定分止争、守护公平的神圣使命,“案结”只是程序上的终点,而“事了人和”才是人民群众心中最期盼的圆满句点。“法润人和”栏目将目光投向办案一线,聚焦那些为兑现胜诉权益奔波的身影、为化解深层矛盾倾注的智慧、为修复破裂关系传递的温情。在追求“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道路上,法院干警用行动诠释司法力度,用真情传递司法温度,书写着新时代司法为民的赤诚答卷。
随着中高端餐饮行业对装修品质要求的提升,红酸枝家具因材质特性备受青睐,但普通消费者对其“干缩湿胀”的物理属性认知不足——北方夏季潮湿、冬季干冷的气候易导致家具开裂变形,进而引发买卖双方合同纠纷。近日,沛县法院精准施策,成功调解一起红酸枝家具定作合同争议,打破双方僵持局面,在平衡权益的同时实现“案结事了”。
2022年11月,某餐厅负责人张某作为甲方与某木制品有限公司签订《木制品加工协议》,协议约定向其购买定制红酸枝花格实木门22套,价款380837元,并对货物质量及质保进行明确约定。然而在大门安装后张某发现多处质量问题,双方于2023年12月签订《木制品加工质量问题补充协议》,就出现变形、拼接、开裂等质量问题,某木制品有限公司承诺予以更换、维修,质保三年。但直至2024年9月,某木制品有限公司仍未履行维修、更换义务,张某多次催促无果后将其诉至法院。
实地勘察取证,夯实事实基础。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翟志强第一时间组织原、被告双方共同前往餐厅现场。依据原告申请,法官及法官助理对每套实木门的实际使用状况、开裂变形程度逐一细致勘察,同时认真听取双方在现场的即时陈述与辩论。法官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内心确信”,为后续调解工作筑牢事实根基。
精准锁定焦点,明晰权责边界。法官全面梳理案件脉络后,精准锚定四大争议焦点,明确双方权责:
1.责任认定:卖方应承担主要责任。虽木材“干缩湿胀”是自然特性,但作为专业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商,理应预见到产品销往不同气候区的风险,却未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存在明显履职疏漏。
2.义务界定:卖方义务不止于交付“合格产品”,更需交付“适配买方可预见使用环境的商品”,对跨气候区销售的高价值家具,负有更高的谨慎注意与风险告知义务。
3.调解倾向:若卖方仅以通用性、原则性表述(如“避免干燥环境”)提供保养建议,未醒目提示北方供暖季需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等具体要求,应认定为“告知不充分”。
4.产品适用性:案涉家具在买方所处的北方冬季室内环境中,无法保持基本结构稳定,符合“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情形,应判定为不符合质量要求。
融合法理情理,推动协商共识。调解过程中,法官始终坚持“人和”理念,法理融合组织双方“背对背调解,面对面协商”。
一方面,法官向被告释明法律后果,以及定作合同卖方所需承担的义务,在产品销售时,应通过书面合同、醒目提示等方式,向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告知气候风险及具体的养护要求。在工艺上,对销往干燥地区的家具,应采取更严格的木材烘干处理,以增强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告知买方在购买名贵家具,尤其是跨气候区购买时,应主动了解木材特性及养护知识。收货后应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室内湿度,避免阳光直射,以减少因使用不当引发责任争议的可能。
在法官专业引导与耐心沟通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某木制品有限公司自愿于2025年9月20日前,一次性赔付原告张某货款150000元;原告自愿放弃其余诉讼请求,双方就该案争议一次性了结。
此次调解不仅避免了启动鉴定程序带来的司法资源浪费,以及当事人在时间、精力、财力上的额外损耗,还消除了被告经营者信用持续受损的隐患,缓解了原告因家具维修导致餐厅停业的损失焦虑,真正实现司法效率与营商保障的双赢。
此类案件的高效化解为消费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明确了在高价值、专业性强的消费领域,商家负有更高的义务,有效遏制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对商家与行业敲响了警钟,敦促其在生产经营方面走向标准化、透明化、专业化。从木材处理、合同订立到售后服务,都必须建立规范流程,否则将面临败诉风险和商誉损失。案件的成功调解为类案办理提供了有力司法借鉴,通过个案正义,为同类定作合同纠纷案件办理提供参考,助力构建鼓励诚信、尊重专业、权责清晰的健康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