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合同、两条程序、一笔430万元欠款,让两家新能源车企从并肩攻关到对簿公堂,更把某新车型上市拖入“停摆”困境。吴中区人民法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把仲裁、诉讼“并轨”成一次性调解——350万元当场敲定、仲裁立即撤回、司法确认当场落地,及时让产业链“断点”变“拐点”。近日,两家企业都向法院寄来感谢锦旗,见证的不只是纠纷的终点,更是司法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新起点。

合作变对峙:三合同分歧引发仲裁与诉讼“夹心战”

某智车公司深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与人工智能硬件领域,某汽车公司为资深车企,业务涵盖电车制造、零部件研发及新能源整车销售,双方于2022年启动某新车型项目。基于产业协同的需求,双方围绕某新车型记忆泊车系统的开发与零部件供应达成深度合作,先后签订三份核心合同,包括为某新车型提供记忆泊车系统开发服务,以及控制器、泊车雷达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零部件的供货,合同总价款达1300万元。合作初期进展顺利,智车公司按约完成了系统开发与零部件供应。

然而,随着项目推进,某汽车公司以产品质量存疑、软件效果未达预期为由,未按合同支付部分款项430万元。更棘手的是,三份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存在差异,其中一份合同约定“争议协商不成提交某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另两份合同未约定管辖。由此,某智车公司不得不分别向仲裁委提起仲裁、向吴中法院提起诉讼,形成“一纠纷三案件、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局面。企业往来于仲裁委与法院之间,不仅要重复准备材料、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更面临结果可能冲突、合作关系彻底破裂的风险。若按常规流程处理,纠纷化解至少需要一年半载,汽车公司的某新车型项目可能因软件升级停滞而延误上市,智车公司也将因资金回笼困难影响研发投入,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集成化解:仲裁诉讼统筹处理,合并调解一次厘清

面对这起涉及多方利益、横跨仲裁与诉讼程序的复杂纠纷,吴中法院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出发,将实质性化解纠纷作为核心目标,推动矛盾从“多头处理”向“集成化解”转变。吴中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第一时间委托东吴国联民商事调解中心开展先行调解,调解员即行牵头处理此案,法院指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全程指导。

调解员与法官共同梳理案情发现,三份合同源于同一项目,争议焦点涉及货款支付、软件质量等问题,分开处理只会加剧矛盾。基于双方合作关系,调解员提出“合并调解、一揽子解决”的思路,以引导双方客观审查产品质量问题,合理评判项目延期的市场风险。

经多轮调解后,双方就软件升级与货款减免达成协商方案,某汽车公司于9月底前支付货款及服务费350万元。为让协议落地,调解员与法官协助双方完成了“程序整合”,某智车公司向某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撤回仲裁申请,将三起纠纷合并纳入法院司法确认程序。通过司法确认,调解协议获得强制执行效力,既避免了“调解后再反悔”的风险,又为企业节省了后续诉讼成本,实现了“案结事了”的最优效果。

这三起纠纷的一揽子化解,打破仲裁与诉讼壁垒,针对关联案件统筹处理,通过专业调解与司法确认的衔接,降低企业解纷成本,不仅解决具体纠纷,更着力修复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司法保障,取得了良好效果。

办案心语:企业的痛点,就是司法服务的着力点

处理这起新能源汽车企业关联纠纷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司法办案不能只守着“程序边界”,更要看到企业背后的发展困境与产业链的协同需求。当看到三份合同引发“仲裁+诉讼”的多头局面,想到企业要在程序间奔波、项目可能因纠纷停滞,我们便坚定了“不就案办案”的决心——既然纠纷源于同一项目,那化解思路就该打破仲裁与诉讼的壁垒,用“集成化解”实现“1+1>2”的效果。

调解过程中,我们一起反复梳理案情,既要引导企业客观看待产品质量争议,也要帮他们算清“合作破裂”的长远成本。当双方从“各执一词”到达成350万元的付款协议,再到智车公司撤回仲裁、纠纷纳入司法确认时,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起案件的了结,更是为两家企业保住了合作可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减少了一次“断链”风险。

收到企业寄来的锦旗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司法对营商环境的塑造,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为企业节省的时间里、每一次帮企业化解的难题中。未来,我们会以“企业痛点”为着力点,用更灵活、更务实的司法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司法温度真正成为产业链稳定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