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事 行家解——“行业调解+”新模式高效解纷
作者:兴化市人民法院 杨凯 张子逸 发布时间:2025-09-17 浏览次数:182
“我这料子用的是正宗金刚玉,成本就要五千多!”
“你看看这成色,分明掺了石英石,我的中频炉都受影响!”
在兴化市某不锈钢交易市场,供应商孟某和加工户韩某这对老相识吵得面红耳赤。两人因一批“捣打料”的质量和价格问题各执一词,这笔数十万元的货款纠纷,让多年的合作关系陷入了僵局。
这个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却蕴含着行业特殊性。“捣打料”作为不锈钢冶炼的重要材料,其成分配比和价格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由于是熟人交易,双方既无书面合同,送货单上也只简单标注了重量,单价全凭微信聊天记录确认。
“如果走司法鉴定程序,光是检测成分就要花费数万元,耗时数月,对小微企业是不小的负担。”承办法官在查阅案卷后,立即意识到案件的特殊性。
兴化法院近年来始终致力于为民营企业营造优质营商环境,针对不锈钢这一地方特色产业,创新推出“行业调解+”工作机制,在兴化市不锈钢协会设立“兴钢需”代表委员工作站。借助该平台,法官邀请具有三十年行业经验的人大代表老陈和精通原材料采购的政协委员小李参与这起案件的调解。
调解当天,协会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老陈仔细查看样品后,首先摆出行业数据:“中频炉用捣打料,要算电耗、人工、损耗率,一吨成本低于4500元肯定亏本。”小李则拿出近期市场报价单:“正宗金刚玉每吨成本在5000元以上,但掺入三成石英石,成本就能降到4000元左右。”
听着行家深入浅出的分析,孟某和韩某的情绪渐渐平复。法官趁热打铁:“都是老朋友了,为这点事伤和气值当吗?再说诉讼耗时耗钱,不如各退一步。”
最终,在代表委员的建议下,双方以折中价格达成和解。韩某当场表示:“下次一定白纸黑字写清楚!”孟某也爽快答应给予价格优惠。这场纠纷从起诉到化解不到一个月,为双方节省数万元费用。
“多亏了法院请来行家调解,不然我这批货还不知道要压到什么时候!”事后,孟某感慨地说。更让他欣慰的是,纠纷化解后,他与韩某的合作关系得以延续,目前又签订了新的供货合同。
本案生动诠释了司法护航民营经济的创新模式,既精准洞察了行业纠纷特点,有效避免“程序空转”,又借力行业协会专业优势,为纠纷实质化解提速增效。整个调解过程不仅注重厘清法律是非,更着眼于维系良好商业关系,最终达成“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目前,“行业调解+”模式已推广至健康食品、农文旅等多个特色产业领域,让更多民营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