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 “命根子”,土地纠纷的妥善化解,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与乡村振兴大局。近年来,邳州法院议堂法庭充分发挥 “融和法庭” 平台优势,深度推动法庭工作与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有机融合,积极践行 “法庭+ 综治” 联动模式,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在化解土地纠纷、维护群众权益、促进乡村和谐中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

在土山镇,一起叔侄间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曾让亲情蒙上阴影。2005 年原告王某甲外出工作后,便将自家 2.31 亩承包地交由其叔叔 —— 被告王某乙代为耕种。2020 年,随着生活规划调整,王某甲返乡主张收回承包地,被告虽返还了部分田地,但对于剩余的半亩土地,以 “多年来为原告家庭事务付出大量精力” 为由拒绝归还。叔侄二人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

议堂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第一时间启动 “法庭+ 综治” 联动机制,主动与纠纷所在村的村干部取得联系。通过村干部的协助,法官不仅详细掌握了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还深入了解了叔侄二人过往的相处情况与家庭背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意愿后,法官与村干部一同前往村里的综治便民服务中心,现场查阅土地承包档案,进一步核实土地权属与耕种历史。

调解过程中,法官从法律层面解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村干部则从亲情伦理角度耐心疏导,双管齐下化解双方心结。最终,叔侄二人放下芥蒂,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承诺在秋收结束后将剩余土地完好返还给原告,一场可能激化的家庭矛盾在 “法庭+ 综治” 的合力下圆满化解。

无独有偶,在占城镇,一起土地纠纷也让亲密的兄弟关系变得生疏冷淡。原、被告系兄弟俩,父亲去世后,承包地成为双方争议的导火索。被告认为,作为家庭共同成员,兄弟二人应各分得一半土地;而原告则坚持 “父亲生前与自己在同一户口本上,属于自家家庭土地承包成员,土地理应由自己一人耕种”。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仅亲情破裂,还多次引发家庭冲突,村镇两级综治组织虽多次介入调解,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无奈之下,原告向议堂法庭提起诉讼。接到案件后,承办法官深知此类长期积怨的家庭纠纷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严重的矛盾。为此,法庭迅速联合镇、村干部组成专项调解小组,共同会商制定调解方案。

调解小组首先分头与原、被告沟通,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与委屈,梳理矛盾的演变过程,精准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 即 “既尊重法律规定,又兼顾亲情与公平”。随后,调解小组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政府工作人员从基层社会治理与家庭和谐的角度强调化解矛盾的重要性,村干部结合当地乡俗民情与兄弟二人的成长经历唤起亲情共鸣,法官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清晰阐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与分割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边界。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兄弟二人认识到亲情的珍贵,并在占城镇综治中心签署了调解协议,这场多年的家庭恩怨就此画上句号,兄弟关系也得以修复。

从土山镇的叔侄和解,到占城镇的兄弟释怨, “法庭+ 综治” 联动模式在化解土地纠纷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该模式打破了法庭单一办案的局限,充分整合了法庭的专业法律资源与乡镇、村两级综治组织熟悉基层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高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修复了受损的社会关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下一步,议堂法庭将继续深化 “法庭+ 综治” 融合机制,不断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让司法服务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