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解陈年“旧账”,柔性调解促案结事了
作者:沛县人民法院贺雪、李玺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次数:837
“十多年了,老爸临走前放不下的事终于有个了结了!”范小某拿着调解协议的手微微颤抖。
这是一桩横跨晋、苏两省,迁延十余年的租赁费纠纷。十余年前,沛县某公司在山西一工地施工时,租用了当地人范某的吊车,后因公司拖欠租赁费,双方就此产生纠纷。范某生前曾多次向该公司催讨欠款,却因种种阻碍始终未能结清。十余载光阴流转,范某不幸离世,这笔未清的租赁费便成了其子女心中难以释怀的牵挂。
范某的三个子女与妻子均在山西生活,为了完成范某生前的未了心愿、追回合法债权,四人商议后,跨越千里赶赴沛县,向该公司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公司支付拖欠的租赁费及利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全面梳理案件脉络,深入剖析纠纷核心——本案既存在公司拖欠租赁费的事实争议,也有因时间跨度长、当事人跨省沟通不便引发的情感隔阂。针对范家兄妹“为父维权”的情感诉求,法官主动倾听他们多年来的奔波之苦与心中挂念,通过共情沟通缓解其对立情绪;对于被告公司可能面临的经营压力,法官则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剖析拖欠款项对企业信誉的潜在损害,阐明“及时清欠才能轻装上阵”的现实意义,为后续调解扫清了心理障碍。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始终秉持“法律为基、情理为桥”的原则。对范家兄妹,法官逐一释明租赁合同效力、诉讼时效、证据规则等法律要点,帮助他们理性评估诉求的合理性,避免因情绪主导陷入僵局;对被告公司,法官结合同类案例说明拖欠债务的法律风险,同时引导其理解范家兄妹继承债权的合法性与情感合理性,促使双方从“对抗”转向“协商”。
充分考虑到双方跨省诉讼的实际困难,法官高效采用“背靠背沟通+面对面协商”的组合方式:先分别与双方沟通底线诉求,梳理分歧点;再组织双方当庭协商,逐条回应争议,逐步缩小差距。同时,法官根据公司经营现状明确提出“当庭履行”的方案,避免案件后续因被告没有如约给付而进入执行程序,切实提升了调解的实效性。
在承办法官的耐心推动下,双方最终达成共识。被告公司同意当天向范家兄妹支付拖欠的租赁费,范家兄妹为尽快了结父亲遗愿,也自愿在租赁费数额上作出适当让步。
协议签订后,该公司现场履行完毕,范家兄妹拿到款项的那一刻,也许已逝老人多年的牵挂也彻底落地,这起跨越十余年、相隔数千里的纠纷,以“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结局画上句号。
在处理跨区域、长周期等复杂纠纷时,不应局限于单一裁判模式,而应注重以柔性调解平衡法理与情理,追求“事了人和”的实质效果。这既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深度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
本案中,沛县法院以耐心细致的调解,成功化解这起跨越晋苏两省的租赁费纠纷,充分彰显了柔性司法在破解“陈年旧账难理清”困境中的独特价值。同时,这一过程向社会传递了“诚信履约”“理性维权”的正面导向,为类似复杂纠纷的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也为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司法公信力、推动社会治理和谐化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