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

今年4月,沛县法院正式入驻沛县综治中心,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局,民事立案登记、诉讼咨询指导、调解引导、诉调对接、诉前财产保全、司法确认等多项职能在此集中落地,构建起“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实体化布局,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普惠的司法服务。

便民利民是司法为民最直观的体现,沛县法院依托综治中心“矛调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大力推广在线调解、电子送达,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这份便捷,在中心运行之初就有生动诠释: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受害人王某原以为案件牵涉多个部门,自己将在法院、鉴定机构、保险公司、交警大队间往返奔波,但综治中心打破了他的“惯性思维”,承办法官考虑到王某身处外地且身体尚未康复的实际情况,当即决定与调解员、保险公司代表、交警组成线上调解小组,借助“云法庭”视频连线双方当事人展开协调。调解现场,交警厘清双方责任比例,法官当场释法明理,调解员缓和对立情绪。鉴于王某伤情清晰,承办团队果断启动“明伤不鉴定”机制,现场核定损失、拟定调解协议并完成司法确认。

“没有复杂的鉴定程序真是省了不少麻烦!而且跑腿少了,效率更高了!”王某看着到账的赔偿款,难掩激动。

综治中心能够有效整合资源,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让不同职能部门在矛盾化解中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形成“1+1>2”的解纷效果,法院也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在处理复杂矛盾时与各部门及基层组织深度联动、高效解纷。

“我们这几个月的辛苦钱终于有着落了!”在综治中心拿到法院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时,工友老张长舒了一口气。农民工工资是民生底线,一直以来,沛县法院都将欠薪案件列为涉民生重点案件。面对这起涉及多名农民工的欠薪案件,承办法官迅速摸清案情,当场联系欠薪方搭建沟通桥梁,同时联动入驻中心的劳动监察部门,并邀请当地村委会调解主任展开联合调解。

在调解团队释法析理、耐心劝导下,欠薪方终于松口,同意先行支付部分劳务费,并就剩余工资的支付期限与老张等人达成一致,签订了书面协议。剑拔弩张的双方也就此握手言和,一场欠薪纠纷迎刃而解。次日,老张带着其他五位工友,特地送来锦旗,对法院在解决欠薪难题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沛县法院在入驻县综治中心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基层法庭与乡镇综治中心的联动互助。基层法庭充分发挥自身扎根基层的优势,将“融合法庭”深度嵌入乡镇综治中心,与入驻部门紧密协作、高效联动,严格遵循属地原则分流案件,并灵活运用会商座谈、点对点指导、视频连线等方式,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精准法律支持和业务培训,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在群众“家门口”实质化解。

在一起80岁老人与三个儿子的赡养纠纷中,矛盾牵扯到医疗费、赡养费、宅基地分割、承包地耕种等各类问题,且兄弟间多次争执、积怨颇深,此前村委会调解、报警处理均未奏效。乡镇综治中心联动基层法庭及司法所,深入村委会采用“背靠背”调解,逐一梳理双方诉求、分析人情法理,最终就老人居住、生活问题达成一致,让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综治中心是整合政法职能、推动部门协同履职、合力开展矛盾预防化解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平台。自入驻以来,沛县法院在县综治中心受理各类案件2544件,结案1751件,其中通过速裁判决482件,诉前保全案件396件,成功调处各类案件873件,调解成功率49.85%。

下一步,沛县法院将立足辖区实际,精准回应司法服务需求,深度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与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协同发力,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内涵,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