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户村民“复耕路”通了
作者:睢宁县人民法院 赵倩 徐乐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次数:391
盛夏的睢宁县王集镇某村,空气闷热,田头树荫下,十几名村民手持农具,有说有笑。汗水浸透衣衫,他们却浑然不觉,目光聚焦在眼前轰隆作响的伐木现场。待这片遮挡了阳光、也阻隔了他们耕作希望的林木清运完毕,他们便能立刻下地播种玉米。
“法官来了!”看到王集法庭法官鹿一琳的身影,村民们纷纷起身,言语间充满感激:“天是热,可我们等不及了!”“多亏了你们,这地才能重新种上啊!”七年的辛酸与等待,终于迎来转机。
土地“疙瘩”割裂了乡情
事情要从2008年讲起,同村的王大经村民们同意后,将村民们的土地租给了案外人张二,后来张二又将部分土地转租给张三种树。十年间,承包人按时支付租金,村民们地租的也舒心。谁曾想,从2018年起,两承包人因经营不善没了踪影,村民们的租金也没了着落。2020年,村民们眼看着两年过去了租金彻底没了希望就自行收回了部分土地,剩下的土地被成林的树木占着,想种却动不得……
年复一年,看着邻家田地产出,自家土地却只能荒芜,租金更是杳无音信。17户村民的怨气日益积聚,矛头纷纷指向了当初的“中间人”王大。昔日和睦的乡邻渐渐反目,争执不断升级,几度险些酿成群体事件。万般无奈之下,村民们将王大诉至睢宁法院王集法庭,要求其支付拖欠租金并返还土地。
多方合力寻破局之法
案件先行调解阶段,王大一肚子委屈,“我只是中间牵线的,这地也不是我种的,凭啥告我?凭啥让我出钱?”就这样,调解不欢而散。
看着双方当事人矛盾愈发尖锐,承办法官鹿一琳知道,这起纠纷牵扯面广,涉案当事人情绪激动,解决问题迫在眉睫。
开庭前几天,她带着团队梳理案情,没签书面合同,到底谁是真正的承租方?租金该咋算?地里的树又该咋办?带着一系列疑问,鹿一琳在搜索关联案件时找到了突破口,她发现被告王大就租金问题曾向案外人张二主张过权利,胜诉后因张二无力支付,王大一直没拿到钱。
找到这个关键信息后,鹿一琳进一步厘清了调解思路,并准备请村委会一起参与进来。
开庭那天,17户村民挤满了法庭,迫切地希望事情有个了结。承办法官、人民调解员、村干部“兵分两路”分别与原被告做工作,一边由法官向村民掰开揉碎了讲《民法典》,说清楚“合同没书面的也算数”“解除合同后该退地退钱”…,另一边,调解员拉着王大从情理法多维度劝说:“都是乡里乡亲,村民们确实受了损失,真判下来,你不占理……”
法理讲透了,情理也说到了心坎上,王大态度慢慢软了下来,最终同意分期支付租金,签订了调解协议,村民们握着调解书,悬了七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复耕路”重新焕发生机
这责任厘清了,可事情还没结束,地里的树长了十几年,早就成了片林子,村民无法自行砍伐、复垦土地。
鹿一琳立刻联系村委会寻求支持,村委会主动承诺对接相关部门,协助办理树木砍伐许可手续。几天后,村委会带着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地里勘察,并在取得采伐许可后联系了收购树木的商户。
当最后一棵树被运走,17户村民扛起农具走进久违的土地时,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这场僵持七年的土地纠纷,在法庭、村委会、调解员的合力下,算出了“经济账”,铲平了“复耕路”。
如今的田地里,曾经撂荒的土地长出了嫩绿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舒展叶片,迎着阳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