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法院:客厅开庭解家事 司法温情化纷争
作者:邳州市人民法院 冯卫宁 梁爽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595
客厅里的茶几当临时审判台,墙上的挂历映衬着国徽 ——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场景,而是邳州法院将庭审搬进群众家里的真实画面。近日,邳州法院联合市妇联、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在被告家里用了近五个小时,妥善化解一起婚姻家事纠纷。
事情要从一起婚姻家事纠纷说起。原告因与被告感情破裂,向邳州法院官湖法庭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被告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按时出庭,其家人因对法律程序不熟悉,对法院送达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沟通一度陷入僵局。
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决定将庭审现场搬至被告家中,并及时启动婚姻家事纠纷联动机制,邀请妇联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和村委干部共同参与。
开庭当日,大家围坐在客厅里,先从拉家常开始。“咱们今天聚在这儿,都是为了把事情妥善解决......。” 承办法官的开场白温和而恳切。
妇联工作人员接过话头,从女性权益保护和家庭情感维系的角度,寻求双方的情感平衡点;人大代表融合法理情做双方工作,力促纠纷有效化解;村委会干部作为熟悉双方情况的 “娘家人”,更是用朴实的话语化解着彼此的隔阂。
然而,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既然调解不成,咱们就依法开庭审理,把事实查清楚,把法律讲明白。” 承办法官宣布开庭后,庭审程序在客厅里有条不紊地进行。举证、质证、辩论…… 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随着庭审的推进,法官敏锐地捕捉到双方虽有矛盾,但仍念及过往情分,争议事项有协商解决的可能。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没有急于判决,而是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法官结合庭审查明的事实,细致分析双方的实际情况:被告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保障;原告自身经济压力也不小。妇联工作人员和村委干部也趁热打铁,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双方计算经济账、情感账。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松了口。
最终,在多方见证下,调解协议顺利达成,双方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被告的家人握着法官的手说:“没想到法院能这么为我们着想,把法庭开到家里来,还这么有耐心地帮我们解决问题,真是太感谢了!”
这场历时近五小时的巡回审理,不仅是一次司法程序的灵活变通,更是邳州法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邳州法院通过构建“法院+” 联动协作机制,由少年庭牵头,联合了妇联、民政、社区、村委等多方力量,针对婚姻家庭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形成了 “部门联动、多元共治” 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提供情感疏导、权益维护、后续帮扶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官湖法庭依托这一联动机制,将司法温情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的初心与使命,为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筑牢了司法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