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通过九品小吏李善德运送鲜荔枝的“不可能任务”,不仅展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唐代“物流奇迹”,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部生动的法律教科书。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长安的荔枝》所揭示的法治困境与个体在法律框架中的抗争,依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镜鉴价值。

在《长安的荔枝》中,主人公李善德作为一个只懂“明算之术和花草技艺”的九品小吏,却通过娴熟引用唐律条文,成功化解危机并推动荔枝运送任务的进展。与职业放贷人十七娘的交锋,是李善德法律智识的首次精彩闪现。当十七娘试图以高额“复利”趁火打劫时,李善德没有选择情感乞怜或道德控诉,而是冷静援引唐律关于利息的规定“凡有借贷,只取本金为计,不可以利回本”,直击问题要害。在面对欺负果农阿僮的恶霸时,他引用唐律条文:“诸斗殴人者,鞭笞四十,毁人财物,视财物多寡而定,以倍偿之”,成功喝退恶霸,保护了阿僮的荔枝园。李善德在这次法律实践中不仅解决了一场即时冲突,更无意间打通了荔枝运输极为关键的供应链环节——经由阿僮姑娘指引的荔枝基地和提供的保鲜秘诀,最终支撑起了整个运送计划的核心。

当主人公李善德发现法律可以作为对抗不公的武器时,他从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吏逐渐成长为有原则、有底线、敢于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权益的个体。这种基于法律认知的自我赋能过程,更是个人对抗不公、维护尊严的精神支柱。

“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的法律界名言在故事中得到了印证。李善德脱口引述的《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剧中这些法律细节,解构了我们对千年前社会秩序的单一想象——即使在皇权至上的大唐,法律依然构筑了社会运行的基础框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那些看似琐碎的法律条文,实则是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无声齿轮。李善德虽然不通官场世故,却通晓律文,并将其化用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利器,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作“学以致用”的典范。

《长安的荔枝》在展现李善德个人法律智慧的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天宝年间唐代法治系统性缺失的残酷现实。剧中右相杨国忠一句“流程是弱者才需遵循的规矩”,赤裸裸地暴露了权力对法律的无情蔑视,成为整部作品关于权力与法律关系的点睛之笔。荔枝转运任务本身就是一个法治缺失的典型标本——杨贵妃随口一言,一道口谕便凭空而降,要求五千里外的鲜荔枝跨越时空准时抵达,这道命令彻底无视了驿传律令、财务制度、民力征发限制等任何成文规则,其“合法性”仅来源于皇权意志,而非公开、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程序。当李善德最初试图用“荔枝物性”和“大唐律令”去辩解任务的不可能时,得到的却是当权者的嘲讽与威胁,在绝对权力面前,即使是明确的客观规律和法律规则也显得苍白无力。

杨国忠赐予李善德的“见牌如见相”令牌,是权力任性的登峰造极之作。这块令牌凌驾于所有法律、规则、流程之上,成为一张无所不能的“空白支票”。凭借它,李善德可以随意截停官船、征发民夫、砍伐果园、调用府库资源,甚至调动军队护送。从法治视角看,这块令牌的存在本身就是法治消亡的标志——它意味着最高权力可以随时创设“超法律”工具,绕过甚至践踏一切制度安排,使权力运行完全脱离法治轨道。令牌所到之处,正常的官僚体系运作让位于个人意志的随意驱使,唐代精心构建的行政法律制度在更高层次的权力面前瞬间土崩瓦解。这种权力的任性与泛滥,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征兆和催化剂。

砍伐的荔枝、累毙的驿马、逃亡的驿卒、被盘剥的商人等一系列成本强制转嫁给了底层民众和地方财政。这种制度安排用冠冕堂皇的合法形式掩盖了权力对民脂民膏的掠夺,彻底背离了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和权利保障原则。从现代刑法视角看,右相等官员随意调配资源,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强征百姓的行为,已涉嫌构成滥用职权罪;而向农户征收“荔枝税”、在荔枝收购环节强行压价等行为,则可能构成贪污罪、强迫交易罪,为运输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则构成涉嫌滥伐林木罪等。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个法治荡然无存的社会图景——当权力意志成为最高准则时,不仅人的基本权利无法保障,连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也将成为牺牲品。

主人公李善德最终的道德觉醒与法律质疑构成了全剧最具震撼力的精神升华。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完成运送任务后,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直面任务背后的巨大代价——民生的凋敝、友谊的破裂、人性的扭曲。

电影版中,镜头跟随被精心摆盘的荔枝一路端到皇帝和贵妃面前,但这耗费了无数心血和生命的荔枝,贵妃只吃一口就不吃了,它跟其它被精挑细选的皇家贡品摆在一起,显得毫不起眼。几颗小小荔枝,毁得不止一个小吏,还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暗无天日的民生,处处蛀虫的淫威。

“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他质问杨国忠“天下钱粮究竟养了谁”的举动,是其良知对扭曲制度的悲壮反抗。这一质问在现代法治语境下,可以通过制度内渠道——如行政诉讼、宪法审查、舆论监督等方式表达并获得回应,而不必以个人牺牲为代价,这正是法治进步的意义所在。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的这句孤勇宣言,道出了在强权面前坚守原则的艰难与可贵。在皇权、人情与法理交织的大唐社会,他虽身不由己却始终遵从内心的道德律令和处事原则,最终穿越重重法外暗流,寻找到了那条幽微通路。

李善德护送的荔枝终究会腐烂,而唯有建立在法治基石之上的制度文明,才能为整个社会提供最可靠的“保鲜剂”,使其免受权力的腐蚀,走向可持续的繁荣与稳定。今天,当我们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上来看“长安的荔枝”,会发现那枚小小的果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叩问治国理政核心命题的永恒回响。从唐代的权力任性到现代的权力制约,从古代的个体抗争到今天的制度保障,法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长安的荔枝》的价值,正在于它将这种反思以最生动、最深刻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在历史的镜鉴中更坚定地走向法治的未来。

到底是谁的锦绣长安?

你的,我的,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