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这么热的天专程赶来,帮我们追回欠款!”近日,徐州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紧握执行法官的手,由衷感慨道。这起标的额达300万元的跨省执行案件,在邳州法院“如我在执”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柔性调解实现了胜诉权益保障与民营企业纾困的双赢,展现了司法智慧与温度。

2023年,徐州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黄山某科技有限公司因合同纠纷达成调解,但后者未按约定履行。申请执行后,双方曾临时达成还款意向,但欠款仍未到位。恢复执行后,执行法官发现,被执行人因异地执行存在懈怠心理,但企业经营并未停滞——这一发现成为破解执行僵局的突破口。

“不能让胜诉判决沦为‘白条’,也不能因强制执行断送企业生机。”带着这样的理念,执行法官向院领导汇报后,当即驱车奔赴安徽歙县。抵达后,法官并未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深入厂区实地调查,发现被执行人受行业周期影响,面临短期资金压力,但核心业务仍正常运转,具备履行能力。

基于调查结果,法官迅速展开“靶向调解”。向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清晰阐明,拒不执行将面临失信、限高甚至刑事责任,用法律威严打消侥幸心理;结合企业现状,提出“分期履行+材料处置”方案,既避免一次性付款压垮企业,又明确还款路径;同时引导申请方算好“长远账”——相比异地强制执行的时间成本、资金损耗,柔性方案更能保障债权全额实现。

从上午到傍晚,6个小时的多轮磋商中,法官始终站在双方立场推演方案可行性。最终,一份兼顾“刚性保障”与“柔性空间”的和解协议达成:被执行人先行支付25万元,剩余款项分三期履行,2025年10月前全部结清;同时提供100万元货物担保,双方约定每吨价格,申请人可代为出售,法定代表人承担连带责任——既给了被执行人喘息之机,又为申请方筑牢权益防线,实现双方共赢。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邳州法院践行“如我在执”理念的生动写照。面对民营企业纠纷,法院摒弃机械执行,转而以“智慧+善意”破解难题,既通过威慑机制督促履行,确保胜诉权益不落空,又量身定制执行方案,让困境企业“活下来”“走得远”。300万元欠款的背后,不仅是两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司法对营商环境的精心呵护。

下一步,邳州法院将持续以“如我在执”的共情与担当,在保障胜诉权益与优化营商环境之间精准发力,让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更坚实的法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