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炬照前路,以行作笔写春秋
作者:沛县人民法院 陈仲尧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次数:264
“执行工作是公正司法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份判决都承载着群众的期盼,而作为执行干警,我们的使命便是让那一张张生效的裁判文书能够尽快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怀揣着对法律的信仰与对正义的追求,我踏上了执行工作的征程。时光流转,那份热忱仍如初见时般灼热。在这片土地上,我始终努力将司法的温度,细细揉进每一件案件的褶皱里。
青衿之志:在案卷堆里长出的司法年轮
初到终本团队,面对堆积如山的陈年旧案,我埋头于卷宗与电脑之间,在日复一日的翻阅中熟悉业务。新打印油墨的气味混杂着旧卷宗特有的气息,成了我职业记忆中最初的印记。
案子多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质感。跟随法官前往村落里调解宅基地纠纷,倾听老乡用用方言掰扯“三尺墙基”的“前世今生”;站在田间插秧机上,看警车上“法院”二字映着夕阳,旁边的大娘交代儿子尽快去法院调解。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条文并非冰冷的文字,它关乎的是群众最切身的利益,是田间炕头的家长里短。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从当事人的眼神中捕捉信息,在调解时读懂方言背后的隐情。那些伏案钻研的日夜,褪去了初入职场的青涩,沉淀下的是对职责的担当。再看案卷时,指尖触碰到的不再是纸张的冰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案牍春秋:那些刻进卷宗的人间事
第一次走进现场执行时,伴随着紧张、兴奋的,还有一丝忐忑。清晨敲开门,一名中年男子睡眼惺忪地出现。确认身份后依法对他的房间进行搜查,抽屉里还存放着他开公司时获得的“税收贡献奖”、“县级示范个人”等奖状。匆匆赶来的哥哥痛心地说,他本是全家人的骄傲,名牌大学毕业,却因生意担保失败负债累累,从此一蹶不振。我们耐心释法明理,引导他从最初的抗拒逃避,最终与申请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分期履行债务。法律的威严不仅在于其强制力,更在于它为履行指明了清晰的路径。数月后,他主动来到接待室,告诉我们:“钱已经还完了,我现在是个诚信的人!”
执行工作也常遇挑战。在一起运输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情緒激动,态度蛮横,扬言“有本事就卖我房子”。面对公然阻碍执行的行为,法院果断依法对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并对接刑庭就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文书、阻碍执行的行为移送刑事犯罪审查。法律不容亵渎,次日,其家属便赶来法院沟通。在充分告知法律后果后,家属积极筹措资金,将执行款全额打入法院账户,并劝导被执行人认识错误,写下诚恳的具结悔过书。
心之所向:走街串巷间拾得微光
曾在一份旧卷宗的边角,发现前辈手绘的歪扭法槌,旁边写着“要让每个老乡都信法”。走过各个乡野阡陌,才渐渐懂得这句话的真谛。在鹿楼镇某厂调解工伤纠纷,与当事人实地测量地磅的长度;在杨屯镇的煤矿宿舍,听矿工用煤灰在地上计算赔偿方案;在调解室见证当事人从激烈对抗到握手言和——这些浸透着汗水与智慧的瞬间,让我深切领悟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在于帮人民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在这片土地上践行法律,需要读懂这里的“无字书”。老乡们不谈“诉讼时效”,只讲“说话要算话”;不讲复杂的“证据链”,更看重“老少爷们都看着呢”的公信。因此,我学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说理:走进农家小院,先问问今年的收成;面对企业负责人,聊聊汉高祖“约法三章”的典故。当法律褪去艰涩的外衣,以贴近生活的模样呈现时,化解矛盾的契机便在其中悄然点亮。当法律褪去艰涩的外衣,以贴近生活的模样呈现时,化解矛盾的契机便在其中悄然点亮。
每当夕阳把法院的台阶染成金色,我总会想起跟法官下乡时,他指着大沙河说:“你看这水,看着慢,却能磨平石头。司法也是一样,得有耐心。”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绝非易事,却责无旁贷。它体现在每一次不厌其烦的沟通里,每一条线索的执着追寻中,每一起矛盾化解的倾心付出上。
行走在田间地头、街巷阡陌,我们执行的不仅是生效的法律文书,更是与万千个“张三李四”共同经历的生活篇章。多年后回望,酷暑中的奔波、厂房外工人们领到欠薪的欢呼声,都将成为司法为民路上最温暖的印记。让“纸上权利”落地生根,让司法的力量与温度直抵人心,正是我们最坚定的信仰和最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