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夜话:不羡王安石
作者:朱联明 发布时间:2007-05-23 浏览次数:3421
居官之大与为文翘楚两相兼得者,历古莫及王临川。
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宰相,力举新政,图存变法;其博才多识、学贯古今,位列唐宋八大家,故尔青史留名,堪称千秋一杰。
王安石才学一等,智慧过人,处世端正。在政治、经济、学问、文学、思想等领域均有涉略且多有建树。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史所不多见,有点类似于19世纪西方的伏尔泰,只是他的横空出世又早其八百年。他的独特人生几乎就是陈子昂登台长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写照。
王安石是政治人物,一代重臣和名相,在积贫积弱的北宋鼓吹改革,推行新法,在风云际会间指点大宋江山,何等快意!这场变革尽管遭到保守派的竭力反对和顽固阻挠而最终落败,但是它的意义涉深涉远。它掀起的改革波澜甚至浸淫了整个世界,它燎起的焰火灼烫了每个有志于革新者的思想。列宁的目光关注过中国11世纪的这场政治变革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后来的史学家们更认为,这场封建王权下的自发变革如果成功了,当今中国将是世界诸国中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因为它的始作俑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领先了数百年。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无人能比,欧阳修、苏东坡虽也曾入仕为官,但在政治舞台上的权衡轻重却相去甚远,苏东坡则直接沦陷于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动荡生活。论及改革,人们甚至将共和国的总理朱?F基喻比为当今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的提法虽显笼统,但对王安石而言,也决非时代的抬举。至少欧阳修是十分地推崇他,连他的政治对手司马光也从未看轻他的文章。《答司马谏议书》政治色彩虽然浓厚,仍不失临川先生的简洁明快,有理有节。《泊船瓜洲》中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传颂千古。可单论文学成就,王安石应不及苏东坡。
说到为人,这位人称“拗相公”的宰相办事果敢,进退有制,一生豁达大度,顾全大局,既不贪恋官位,亦不贪恋金钱美色,生活俭朴,作风正派,当今的共产党人恐怕有的尚不及他,他的政治对手对其人品也敬重有加。
我敬佩王安石。
但我丝毫没有羡慕之意,我叹他生不逢时。
列强环侍的北宋,至神宗时已积重难返。对外要向夏、金、辽割地捐金,对内要供养庞大的皇族和臃肿不堪的臣僚官吏,宋王朝已频临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的境地。神宗皇帝也许思察已久,也似乎想有一番作为,图求改变现状,力保大宋江山,他要重用那些倡导变法的人士除弊兴利,巩固政权。
也似乎王安石生逢其时,他被神宗看中,委以重任。这个骨子里泛滥理想主义的饱学之士也察见了北宋王朝虚弱的脉象,开始在皇帝的庇佑下推行新法。于是我们看到了变法社会的动荡、人事的沉浮和生活的骚乱,看到了封建王权政治的腐朽和病入膏肓,看到了没落社会积疾的顽固和变法的举步维艰。归根结底,王安石也罢,神宗也罢,新政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其契合的保障机制来彻底推行,变法注定失败,犹如不健康的孕妇必然流产或自然生下怪胎一般。
也许王安石会感戴神宗的知遇之恩,但我确实为王安石捏了一把汗。有皇帝支持的变法尚且行不通,你王安石在积疾如磐的社会又能怎样?只因顾及皇帝的脸面、日月可鉴的老臣忠心和无可挑剔的操守,王安石终未成为变法失败的殉葬品,否则,变法落空后等待他的将是血腥的断头台了。
因此我并不羡慕王安石,我甚至于生出无奈下的同情。
说来也怪。纵观历史,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卑鄙无耻,可以荒淫无度,可以凶残暴戾,可以将人的魔性发挥得无以复加,可以将人间沦为地狱,比如秦始皇,比如隋炀帝。可一旦想做个好皇帝,反如登天之难,比如宋神宗,比如光绪帝。其实有所作为必有违祖制,触及宗法,动了皇族的“奶酪”,你挑战的将是千年王权,面对的将是宗法的铜墙铁壁,即便皇帝也为其舍弃,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这就是封建王权的本质。
神宗受制而偃旗息鼓,王宰相也只能郁郁而终。命运虽未将其沦为变法的殉葬品,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挑战既往势力的试金石??一种不能己握、注定失败的宿命。没有流血的变革无由彻底和成败,这是变革的本质。
如此,叫人如何羡慕?况且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问题。比如新法设置的合理性问题,比如王安石所倚重的主张变法的臣僚官吏,他们作为推行新法的各类人马,一定是良莠不齐,有的就直是史书凿定的奸佞小人。变法因此带来社会动荡,也因此带来了苏东坡的飘摇沉浮、颠沛流离、几起几落。因为苏东坡未将变法新政常挂嘴边,也因为他的诚实审慎和贴近下层民众,苏东坡注定成为那个时代、那场变革的见证人和晴雨表。
真的无由羡慕,尽管我由衷敬重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中,我最喜爱苏学士,由衷地贴近和敬仰,合意,投缘,有太多的理由。才高八斗还在其次,我最欣赏
因而我更羡慕苏东坡,在他表达不同政见和历经不济时,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敦厚的“拗相公”王安石概未予以阴谋报复、哪怕半点的个人嫌怨苛责。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文人与政客的区别,这就是真正文人的铮铮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