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高院了解到,江苏高院、江苏司法案例研究基地发布了第十二批江苏法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涉及炮制“惨剧”直播带货被判赔偿、校园霸凌法律零容忍等问题,希望通过解读案例背后的文化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融合。

网上“卖惨”带货:退一赔三

赵某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通过编造悲惨剧情,呼吁观众购买直播间所售商品献爱心。田某信以为真、深受感动,在赵某直播间消费5000余元。后来田某得知赵某直播间剧情均为虚构,于是告上法院,要求赵某退还购物款并三倍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赵某在直播中虚构剧情,未声明系作品演绎,利用观众同情和爱心诱导购物以获得利益,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依法判决赵某退还购物款并支付三倍赔偿。

●法官说法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历史悠久,奠定了民间互助的道德基础。编造剧情,利用观众的同情心和爱心诱导购物,实质是以欺诈手段消费公众的仁爱之心,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建群辱骂同学:道歉并赔偿

中学生小钱因琐事对同学小孙不满,组建包含11名同学在内的微信群,在群内多次发布侮辱、诋毁小孙的言论,小孙的5名舍友也参与其中。小孙向学校反映后,校方对小钱等人作出处分并要求签署保证书。后来小孙以名誉权受侵害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小钱及5名舍友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法院经审理认为,小钱等6人构成对小孙名誉权的侵害,依法判决小钱等6人向小孙书面道歉并赔偿维权费用。

●法官说法

“谦和好礼”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微信群中的语言暴力,不仅破坏同学间的团结友爱,更逾越法律底线。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侵权行为虽宽容但不纵容,“无知”与“玩笑”并非逃避惩罚的理由。该案判决厘清了“同学矛盾”与“侵权行为”的边界,彰显了法律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的立场,强化了“言行有界、网络有责”的法治观念。

夸大病情休病假:辞退不赔

郦某在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腰椎间盘突出需卧床休养”为由,多次向公司申请病假。公司派员工陪同郦某复诊,医生诊断其不需一直卧床。公司表示安排郦某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并针对其病情提供保障措施,但郦某拒绝到岗,仍不断申请病假。公司与郦某沟通无果,认为郦某构成旷工,经征询工会意见后,发函解除与郦某之间的劳动关系。郦某诉至法院,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

法院调查发现,郦某在病假期间有乘坐高铁到外省参加演唱会等外出情况。法院审理认为,郦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关系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赔偿金,依法判决驳回郦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现行法律法规在保护劳动者健康权与病休权利的同时,也注重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秩序。以“卧床不起”为由“骗取”病假,违反自身职业道德,无视单位工作制度,应为此付出代价。

扶养患病兄弟:可多分遗产

石某与前妻育有一女吴某,在吴某年幼时两人离婚。吴某由母亲抚养,后未曾与父亲见过面,双方也没有其他往来。石某年老后因患有疾病长期卧床,其兄弟姐妹四人轮番照顾。后石某因脑梗死亡,留有一处房屋。房屋面临征收,吴某与石某的兄妹四人就房屋的继承发生纠纷。审理中,法院了解到,吴某在父亲生病时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最终依法判决石某兄弟姐妹继承案涉房屋60%份额,吴某继承案涉房屋40%份额。

●法官说法

兄弟姐妹在患病时主动照料、分担医疗费用,以行动诠释了“手足之情,同甘共苦”的责任担当。虽然法律规定子女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法院充分考量兄弟姐妹的实际扶养贡献,在依法确认第一顺位继承人权益的同时,确定了照护扶养人的权益,既维护了法定继承秩序,也弘扬了中华传统家庭伦理中“互助共济”的家风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