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田间,承办法官郑炜站在两块相邻的自留地之间,目光在那棵直径约50公分、向东倾斜的大树上停留。树干部分延伸至老王的自留地,投下的阴影里,那片庄稼显得有些萎靡。这是她接手的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两家因树木遮挡问题积怨已久。

老王、老李系邻居,两家自留地紧挨着,老李地里的三棵树中,一棵大树尤为显眼,多年来倾斜生长,早已影响了老王地里农作物的收成。老王数次找村委、镇调处,都无果而终。无奈之下,老王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排除妨碍并赔偿损失2万元。

郑炜带领团队勘察现场时,注意到老王在老李田边也种了几棵小树苗,这一发现让她觉得有了调解的突破口。从情法理出发,她耐心组织双方调解。“咱两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是乡里乡亲的,没必要闹得这么僵。”郑炜先跟老李拉家常,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

“他那树长得那么大,都压到我家地里了,我这庄稼都长不好,收成少了不少。”老王抱怨道。老李则说:“那树长了这么多年了,说处理就处理啊。”郑炜见状,慢慢引导双方:“老李,你看,老王在田边种的小树苗,以后长大了是不是也可能影响到你家?大家都各退一步,问题不就好解决了?”

经过多轮调解,老王率先表示:“行,我同意把田边的小树苗移除,省得以后麻烦。”老李看到老王让步,也松了口:“那我把这桑树1米5以上的部分锯断,这样应该不会再遮挡你家地了。”听到双方都愿意让步,郑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老王移除小树苗,老李锯断桑树1米5以上的部分。如今,双方都已按照调解协议履行完毕,曾经剑拔弩张的邻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在基层司法实践中,这样没有激烈的庭审对抗,但饱含着法官耐心细致调解的小事每天都在发生,而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是维护邻里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司法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的妥善处理中,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