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在有了房有了车之后便梦想着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其实小康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祥和。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人们等公交车不知道排队,遇到老弱病残不懂得让位。有外国人士用“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来描述中国的旅游者。其实,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丰衣足食的社会,也是安定祥和公正有序的社会。因此,我的小康梦想就是我们的社会成为诚信有礼的社会。

人生而有欲,与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所以说,“礼”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条件之一。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度与民族必然是个悲剧的存在,若有了优良的文化而不能有效的恰当的继承和发扬绝对是对文明的极度亵渎。让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扬,是丰富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小康社会重要内容。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虽然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比以前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充分说明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不一定就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虽然抨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但我们却无法舍弃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因为这些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纲领。有人将仁爱孝敬的重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可见,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轻易舍弃的,否则我们中华民族将失去凝聚的力量。

创建小康社会不能仅仅满足对“衣、食、住、行”的追求,还应当讲究社会的规范有礼、井然有序。我不敢奢望人人都具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豪情,但是如果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为老人、孩子让个座;如果我们在银行、车站买票的时候,自觉排个队;如果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自觉按照红绿灯指示行走;如果……那么我们便属于有礼貌的人。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将一点一点的小事情做好,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回归到“礼仪之邦”位置上来。

讲究礼貌和诚信,从小处看,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表现,其对个人的发展可能具备决定性的意义;从大处讲,其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据说一些欧洲国家针对华人采取花样繁多的歧视限制措施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野蛮无礼。因此,无论从哪个层次讲,“礼”都是必要的。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这是香港《公正报》上的一段话。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礼”上获得益处,也希望通过讲“礼”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