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我的小康梦想并不是梦想,而是一个通过努力很快实现的理想。小康梦想在哲学上是知的范畴,而要实现它就需要我们付出全力去行。从俩个方面来讲,让我先阐述一下我心中的小康是什么。

我们党所确定的小康评价指标涵盖了五大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共计有16个指标,并确定了每个指标达到小康的标准值和权数。那是问题的具体化,如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认为:小康就是让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源于自己的生活产生幸福感。当然这种幸福感的产生仍然要回归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小康是我国人民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过上小康生活是我国人民祖祖辈辈的梦想和追求。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人民生活实现小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并指出了达到小康的具体要求,即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并把小康生活具体描述为: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活资料更加丰富,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小康目标的提出,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发展的广泛认同,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对小康生活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描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局限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它涵盖了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发展等全方位的内容,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要惠及十几亿人口,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新的局面。

作为实现小康目标这一发展阶段的参与者,我所希望的小康生活,首先是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其次是物质生活条件迅速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改善。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改观。住房越来越宽敞,多数家庭住上了建筑质量好、设施配套、设计合理、环境优美的成套住宅。交通状况发生质的变化。再次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既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让高等教育在最优边际效益下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最后是生活环境逐渐优化。在居民小家庭生活越过越红火的同时,生活的外部环境也有明显改善。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青山绿水。让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更加的和谐统一。

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富裕,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目前感受的富裕生活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中所确定的小康值仅仅是由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的一个标志和门槛。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仅相当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低限,不但与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就是与中等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总体实现小康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居民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由于家庭间生活水平的较大差异,存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部分群众贫困现象。因此,要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