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邻里间的摩擦虽是家长里短的“小心结”,却也是案件调解的“关键事”。近日,昆山市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调解员“第一道防线”功能,妥善化解了一起因房屋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高效解决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原告小李和被告小王本是上下楼邻居,近期却闹得不太愉快。楼上小王家漏水导致楼下小李家墙面、灯具等受到损坏,小李倍感“糟心”,起诉要求小王赔偿漏水所致损失、误工费等共计8万元。小王则认为小李的诉请过高,其列举的损失费用并不合理。双方互不相让,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系邻居,简单地“一判了之”可能会导致矛盾升级、破坏邻里关系,后续执行也困难重重,在征求双方意见后,调解员介入案件开展调解。

为尽快化解矛盾,调解员赴现场实地勘察,核实物品损失情况,随后采取“背靠背”调解的方式,分别与原被告沟通,了解双方真实想法与诉求。一方面,调解员向原告小李详细释明司法鉴定通常周期较长、费用较高,不仅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快速解决漏水问题;另一方面,向被告小王说明房屋漏水确给小李带来财产损失和生活不便,理应给予合理赔偿。调解员将“情、法、理”相结合,对原被告进行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阐述邻里和睦对舒适生活空间的重要性,希望双方能够换位思考、互相体谅。

随着两人的“心结”逐步打开,调解员进一步结合财产受损程度、市场价格等因素,引导双方理性商议赔偿金额。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原告小李表示愿意将房屋损害赔偿诉请金额更改为3000元,并放弃其他诉讼请求。至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并向调解员的耐心调解表示感谢。此次纠纷得以圆满化解,邻里关系亦恢复如初。

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融洽的邻里关系是每名居民的期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用调解方式化解邻里纠纷,既实现了案结事了,又维护了邻里情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和高效。